缩略图

试析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小学德育实效的理论依据

作者

祁曼曼

吉林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德育工作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当前小学德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对德育内容兴趣不高、德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道德内涵。再加上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连续性、延伸性等特点,将其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能丰富其内容,还能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其实效性,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良好品德的新一代提供助力。

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德育价值

(一)内涵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它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还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文化形式,以及古代的礼仪制度、家训家规等内容。

(二)德育价值

1. 传承道德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礼让”“孝道”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为小学德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能够引导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进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塑造人格修养: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从个人修养做起,逐步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层面,符合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规律。并且,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培养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小学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得以落地生根,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小学德育实效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

1. 文化传承理论: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需要通过教育这一途径传递给下一代。小学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不仅能够丰富德育内容,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德育目标的统一。

2. 课程整合理论:课程整合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与小学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构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德育课程体系,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例如,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德育课程,通过讲述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 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境资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统节日等。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情境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心理学理论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他们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进行过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如“仁、义、礼、智、信”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道德准则。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从而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个体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人物的道德事迹和行为榜样,如岳飞、文天祥等。这些人物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事迹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榜样。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榜样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他们的高尚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超我代表的是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为学生超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资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将这些道德观念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超我,从而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和规范,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德育目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1. 德育目标的导向性特征:小学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与小学德育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诚信”“礼让”等道德观念,正是小学德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品质。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能够使德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2. 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注重道德观念的传承,还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等许多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如礼仪教育、志愿服务、尊老爱幼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小学德育实效的探索路径

(一)课程的融合

1. 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以包括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文化、民间艺术欣赏等内容,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在语文、历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传统文化经典篇章进行讲解和诵读,也可以引入相应的历史背景等;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收集、探索和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从而于无声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活动的开展

1. 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例如,春节可以倡导学生制作春联、剪窗花等活动;端午节可以在班级举办包粽子比赛等;中秋节可以开展赏月、猜灯谜活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展示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诗词歌赋、民间艺术等内容;也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结论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德育目标的契合性来看,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用于提升小学德育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时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J]. 工作研究,2018.02.

[2] 陈婷,唐丽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J]. 教育参考,2020(5).

[3] 薛文璐. “ 两个结合” 视域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决策参考 基础教育研究,2023(22).

作者信息 : 祁曼曼(1986.03.21- ),女,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