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研究
李凤 陈攀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适应性教育是为了帮助高校新生在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适应高校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适应性教育的认识,立足三全育人的视角,强调全员育人的责任,健全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制,采用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开展学业、生活、心理、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全方位的课程,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生;适应性问题;对策
对每个学生而言,从中学迈入大学,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大考验。大学一年级是重要的过渡时期,充满挑战和机遇,是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和以后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1]。新生刚入学时面临各方面的转变,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高校开展全面综合的适应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调整自我,使自身在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环境达到平衡。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方面
大学在诸多方面与高中差别很大,新入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具有迷茫以及焦虑的情况,学生在向往大学生活的同时,又在适应大学新环境上遭遇挫折和挑战[2]。根据调研以及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业方面,大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探究性学习方面要求较高,大一新生习惯了初高中灌输式和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上大学之后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常常出现懒散、逃课和厌学等现象,导致学业焦虑问题。二是生活方面,大部分学生读中学时学业紧张,家务活都是由父母包揽,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有得到训练,自我独立意识淡薄,上大学后不会整理内务,忽略个人卫生,懒于打扫宿舍卫生等,从而导致学生在生活适应方面遭遇挫折。三是人际交往方面,人际交往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宿舍矛盾。宿舍是一个小单位集体,物理空间较小,通常由四到八人组成,学生大部分空余时间和休息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学生的性格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生活习惯差异等很容易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四是心理方面,很多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由学业问题、生活适应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而引发的,有些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比如高考失利、对所学专业不喜欢、对学校不满意等。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
结合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存在的适应性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认识,立足三全育人的视角,凝聚多方合力,把提升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作为重点,结合课程化的入学教育和常态化的导师制度,通过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共同帮助大学新生实现大学生身份的“华丽转身”。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松懈和生活上懒散,究其根源在于思想上不重视,导致独立意识淡薄和自主能力的低下[3]。因此,自主能力的提升包括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塑造自主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内化于心,能力外化于行,只有提高新生的思想觉悟,树立自主独立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新生主动参与入学教育,积极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二是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新生的自主管理包括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等诸多内容。大学是社会的缩影,相对高中而言,大学更为开放、自由且复杂,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在学习和时间管理方面,高校应重点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合理规划时间的方法。
2.开设学分制、模块化的入学教育课程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后,校院两级都会及时组织新生进行集体性的入学教育,无论是领导的寄语、老师的嘱托还是优秀学子的经验分享,都属于间接经验的传输,教育内容笼统且学时很短,类似这样一次两次的终结性的集体教育效果极其有限,不能保证所有新生都能很顺利地适应大学新环境,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问题的产生和呈现也需要一个过程。为有效克服新生入学教育的笼统性和简单化,有效打造入学教育的针对性、模块化和过程化,高校应将新生入学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并赋予一定的学分,组织优质专业的教师团队,编写《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的整体内容设计要规范化、系统化和版块化,主要从学习、生活、心理、校园环境、人际交往、创新和实践等方面分模块构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3]。同时,还应把专业教育和入学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特色化的专业介绍会,对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实践形式和就业方向进行系统地讲述,加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增强学习适应性,避免新生在大一学习过程中出现目标迷失、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3.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模式
全员育人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增强高校育人实效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员育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上[4]。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指在保持校院级两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班级和系部为基本单位,由班主任牵头,构建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人人都可担任导师的新模式,由专业老师担任学业导师、由教务人员担任管理导师、由辅导员担任思政和生活导师、由心理专干担任心理导师,学校根据大一新生的需求和师资情况,合理配置不同类别导师的数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等全方位的帮扶和关爱,有效解决新生在适应大学新环境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帮助其调整心态、找准定,使之尽快实现新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
4.家校联动,共绘育人同心圆
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教育,而真正好的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的责任,更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多方共同的责任,需要各方积极配合,相互沟通,统一目标,形成合力。其中,尤其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配合。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很高,因此学校应充分将家庭纳入入学教育体系和过程中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组织新生家长见面会,“00后”的家长大多数会在开学的时候护送孩子入校,学院可以借此契机组织召开新生家长见面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管理规定,讲解专业特点、考研升学和就业去向等方面的现状和前景,安排家长提问-老师答疑等专场环节,为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答疑解惑。二是邀请家长来校深度体验大学实况。安排家长选听孩子的一堂课、关注孩子的学业情况;走访孩子的宿舍、了解宿舍管理规定;品尝食堂饭菜、参观校园环境、观看校园文体活动等,让家长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家长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三是加强家校的日常联系,学校可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以信息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将把学校的校纪校规告知家长,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大学的日常表现情况,并建议家长主动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携手努力,共同促使大学新生迅速成长为适应集体生活的自主独立者。
作者简介:李凤(1988.01),女,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1.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2JDSZ3008);2.2022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专项研究课题(22FDY18);3.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3JP080)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
[2]潘颖.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9):244-246.
[3]施炜,卢庆,周云圣.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调查及其教育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3):84-88.
[4]邹洪霞,才忠喜.“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22,(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