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日语专业PBL 智慧教学模式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语言能力协同培养路径

作者

王明远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全球化和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承担着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责任。传统教学模式下语言和文化教学相分离的情况,已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以 PBL 智慧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日语语言能力协同培养路径,促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日语专业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背景与困境

(一) 语言教学目标延伸对文化教育的复合需求

高校日语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把语言知识传授当作中心,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建构作用。随着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育被列入外语教学目的,传统文化作为语言表达的思想资源,其融入语言教学成为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必要需求。在日语专业教学里,学生不仅要学会标准日语表达能力,还要通过文化内容的了解和表达做到深层次交流能力的加强。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融合成为语言教学的关键转型方向,文化内容要以素材、语境、任务等形式融入教学体系,达成语言输出与文化内化双向推动。

(二) 语言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割裂化呈现问题

高校日语课程体系里设置了一些中国文化介绍类课程,不过这些课程大多采用讲授知识、翻译文献等手段,没能把文化教学同语言技能训练融合起来,造成文化教学和语言实践脱节。学生虽然知道一些文化知识,可是很难把文化内容运用到语言表达当中,语言学习缺少语境,文化学习缺少表达载体,最后变成“学而不用”的教学困局。从课程结构来看,语言技能课和文化素养课属于不同的教学板块,教师彼此之间缺少协作机制,造成资源调配和教学目的难以统一,从而制约了综合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 技术赋能下语言文化协同教学机制的缺失

当前智慧教育技术在高校课堂中普遍应用,给语言文化融合教学赋予了工具基础,但智慧教学平台大多用于资源展示和教学评价环节,缺少任务驱动与内容生成的深度设计。教学时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资源虽逐渐增多,但没有和学生语言实践产生互动关系,没有形成“以文化为载体,以语言为工具”的综合任务场景。在教学组织上缺少跨课程、跨平台的协同机制,教学评价没有涵盖文化理解和语言输出的整体流程,导致智慧教学场景下的文化传承缺少系统指导路径。

二、PBL 智慧教学模式下语言能力与传统文化传承协同路径

(一) 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日语 PBL 项目任务体系

在PBL 教学模式下,要以“文化 + 语言”双维度任务设计为导向,把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变成可执行、可表现的语言实践任务。教学团队可以围绕“汉服文化日语推广演讲”“中国节日在日本的传播方案设计”“传统诗词的日译赏析”等文化主题去创建项目,明确任务目标、成果形式以及时间节点。在项目开展期间,学生要在完成资料搜集、语言整合、口头表述和成果展现的过程里,深入认识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变为日语输出内容,达成从文化认识到语言产出的完整链条。在文化主题的丰富性与学生主体参与的生成性相互结合之后,教学任务就具备了多维的实践价值,从而塑造起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一同成长的项目空间。

(二) 构建多模态智慧教学平台促进语言文化深度交互

智慧教学平台属于教学支撑工具,可以利用任务驱动型平台营造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交互环境。教师借助数字工具设计多模态学习任务,例如用视频剪辑软件做“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微视频”,用 AI 语音识别系统做语音表达练习,再用在线协作平台完成项目小组汇报。平台嵌入数据库式传统文化知识库和语言素材库,给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和语言模板给予帮助。在互动期间,教师凭借数据分析模块观察学生语言使用频次、语法准确率以及文化关键词提取水平,做到对学习行为的即时反馈并调整策略,从而达成语言输入、文化认识、语言输出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链路。

(三) 构建文化内涵与语言技能协同评价的多元机制

传统语言教学评价重视语音语调、语法正确与听说读写能力的量化检测,忽视了文化表达能力的质量评价。在 PBL 教学体系中,应形成以任务产出为依据的多维评价体系,把文化理解深度、语言表达逻辑以及合作过程质量当作评价维度。项目结束之后,通过成果展示、跨班评审、口语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综合评价,既要考察语言输出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是否准确、深刻、具备传播意识。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与自我反思模块可以提升评价主体性,促使学生在多次反馈过程中改进语言表达内容,加深文化思辨能力,保证评价既衡量结果,又推动过程性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四) 校内外协同育人助推文化传承教育生态构建

语言文化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要冲破课堂限制,创建“课程- 平台-实践”一体化的育人环境。高校可同中日文化交流组织、驻华日企、对外流传平台联手,规划带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语言文化练习任务,比如跟文化馆合作“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微课制造”项目,同国际流传中心联合执行“传统文化对外流传配音方案”,让学员在真实的流传场所开展日语表述和文化阐释。在校内教育时引进专家访谈、双语演讲、文化沙龙等活动,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表达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课堂内外的交融,营造一个包含文化认识、语言运用、国际流传能力培养的全流程教学回路,让学生在种种活动中变成流传文化的主体。

三、结束语

高校日语专业在新时代语言人才培养任务中,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的双重责任。PBL 智慧教学模式通过创建实践导向、协作推进、技术支撑的教学结构,切实冲破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边界,达成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融合育人目的。以后的教学规划要持续加深文化资源发掘和评价机制更新,给打造语言文化一体的外语人才培养系统给予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卢利洁 .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探析 [J]. 外语界,2023,43(02):83- 88.

[2] 冯淑娴 . 智慧教学背景下高校日语文化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23,41(04):52- 57.

[3] 周丹 . 在线教学背景下“ 日汉应用翻译” 课程中 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 [J]. 西部素质教育,2020,16(22):101- 103.

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日语专业 PBL 智慧教学模式》,课题编号:JGJX 24D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