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噪声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杨勇
云南省玉溪市生态环境局澄江分局 6525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噪声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有许多负面影响。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需要加大环境噪声监测力度,从源头减少噪声危害。环境噪声监测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评估噪声污染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及保护公众健康,在环境噪声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对于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对环境噪声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噪声;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3)》的数据可知,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6%,夜间为86.6%。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噪声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想要控制环境噪声,首先需要明白环境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其次全面分析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制定完善的措施,确保相关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提高监测质量。
1环境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从实际来看,环境噪声主要来源有建筑施工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以及交通运输噪声。其中建筑施工噪声是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建筑施工工期长,噪声污染的时间也更长,噪音强度更大;工业企业噪声是固定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有焊接声、打磨声等;社会生活噪声是各种设施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酒吧、KTV)中产生的声音;交通运输噪声是飞机、火车以及高铁等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影响范围更广。
环境噪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将会产生健康影响和社会影响,人途的睡眠质量将会降低,心理压力增大,时常感到焦虑、抑郁等,甚至可能引发听力损伤和耳聋[1]。而且,在社会生产中,环境噪声还会影响精密仪器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以及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会下降10%~50%,各种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车辆行驶信号等也会被掩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部分监测人员并未得到专业培训,高质量监测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环境噪声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第二,监测仪器落后,部分地区应缺少技术和经济支持,无法合理应用先进的环境噪声监测设备,监测效果不理想。第三,监测方案不完善,部分监测单位并未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完善的监测方案,导致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第四,测量条件不完善,噪声特征会受到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在提取、分析相关特征指标时会存在局限。此外,噪声现场监测、背景噪声测量、背景修正以及测量记录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对环境噪声监测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3环境噪声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1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是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监测人员的质量控制是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监测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环境噪声监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环境噪声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文件中噪声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规范,能够正确操作监测仪器并准确记录监测数据。其次,监测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保持自身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内容需要包括新监测技术、仪器操作技巧、数据处理方法等,而考核形式需要包括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等[2]。最后,监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严格按照《环境噪声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文件中的监测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有效应用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是环境噪声监测的重要工具,其性能和精度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提高设备校准与维护的规范性,因此,对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也是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监测人员应充分考虑其适用范围、测量范围、分辨率和误差等性能指标,确保仪器能够满足监测要求,选用性能稳定、精度高的监测仪器。其次,监测人员应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在噪声测量前后都需对仪器进行校准,满足《环境噪声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中前、后校准示值偏差不应大于0.5dB的要求,测量仪精度应符合GB3096相应要求[3]。同时维护需包括清洁、检查、调试等操作,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最后,在使用监测仪器时,监测人员应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导致仪器损坏或测量数据失真。
3.3制定完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是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项目负责人应明确监测目的和范围,根据实际需要和监测要求,确定监测的点位、时间和频次等参数,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全面反映环境噪声状况。其次,应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并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完善测量条件
噪声测量条件是环境噪声监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噪声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测量条件。首先,监测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测量点位,根据《环境噪声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相关要求进行选择,区域监测的点位高度设置为距地面1.2~4.0m,参照GB 3096附录B中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方法选择监测点位。其次,监测人员应注意测量频次、时间与测量量的选择。功能区声环境监测每季度开展一次昼、夜监测,每年开展4次,监测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每个监测点位测量10min的等效连续Leq,记录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Lmax、Lmin和标准偏差(SD)。区域声环境监测昼间监测每年1次,夜间监测每五年1次,监测工作安排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每个监测点位每次连续监测24小时,记录小时等效声级Leq、小时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Lmax、Lmin和标准偏差(SD)。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测点位原则上每五年调整1次,在保留原监测点位的前提下外延加设点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超过50%才能重新布设监测点位[4]。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提高环境噪声监测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应采取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有效应用监测仪器、制定完善监测方案、完善测量条件等措施,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噪声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邱福国.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11):219-221+243.
[2]莫梓杰.关于环境噪声监测中的问题分析及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6):63-65.
[3]陈殷芯,陆怡君.环境噪声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3):70-72.
[4]李乐溪.探析环境噪声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3):74-76.
作者简介:杨勇 1979.08 男 云南.澄江 汉族 大学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向: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