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手工清洗手术器械两种消毒方法的损伤对比研究

作者

童朵朵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湖北武汉 430070

1. 引言

消毒供应科承担医院复用器械的清洗消毒核心任务,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控制成效。据《2024 年中国医院消毒质量报告》显示,全国三级医院因停水等突发情况导致的手工清洗器械占比达 18.7% ,而手工清洗后的消毒方法选择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 75% 乙醇作为传统化学消毒剂,虽操作便捷,但存在器械腐蚀与化学残留风险;医用煮沸消毒机作为物理消毒设备,其在手工清洗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尚未充分验证。本研究通过对照实验,从“损伤程度-消毒效果 - 安全性”三维度建立评估模型,为临床选择低风险消毒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器械:200 件不锈钢手术器械(血管钳、组织剪、持针器,生产批号:CS-202401,材质:304 不锈钢)。

·设备:超声清洗机、医用煮沸消毒机(消毒参数: 93C,3 分钟)、高压气枪、光泽度仪( 60 °角测量)。

·试剂:中性酶清洗剂( pH7.0±0.5 ,有效成分蛋白酶)、分析纯乙醇(75%±1%) 。

2.2 分组与流程

·A 组(乙醇消毒组): ① 常水冲净污渍 ⨁ 超声预处理( 40% ,5 分钟) 1:270 酶液刷洗→ 常水冲洗3 次(每次5 秒) ⑤ 纯化水终末漂洗→ 75% 乙醇浸泡5 分钟→ ⑦ 气枪干燥 30 秒→ ⑧ 干燥柜( 50-80C ,20 分钟)。

·B 组(煮沸消毒组):前 5 步同 A 组, ⑥ 改用煮沸消毒机消毒→ ⑦ - ⑧ 步骤同A 组。

2.3 评价指标

1. 消毒合格率:ATP 生物荧光法(菌落总数 ⩽20 CFU/ 件为合格)。

2. 器械损伤:

·锈蚀率:肉眼 +10 倍放大镜观察;

·光泽度:每件器械测量3 点,取平均值(0-5 分,分值越高光泽度越好)。

3. 化学残留:气相色谱法检测乙醇残留(检测限: 0.01μg/cm2 )。

4. 统计学方法:SPSS 26.0,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显著。

3. 结果

3.1 消毒效果

B 组合格率( 100% )显著高于 ΔA 组( 97% ), ΔA 组 3 件不合格器械均因乙醇浸泡不充分导致菌落残留(25-30 CFU/ 件)。

3.2 器械损伤

·锈蚀率:A 组3 件锈蚀( 3% ),B 组未发现( χ2=5.83,P=0.016) 。

·光泽度:A 组( 3.2±0.5 分)显著低于 B 组( 4.8±0.3 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t=12.6,P<0.001 ,图 1)。

3.3 化学残留

A 组器械表面乙醇残留量为( 0.12±0.03 ) μg/cm2 ,B 组未检出。

4. 讨论

4.1 损伤机制与消毒效果

乙醇消毒的损伤源于双重作用:其一, 25% 水分导致器械表面湿度升高(含水率 8.5%±1.2% ),加速 304 不锈钢氧化,与魏静蓉等 [2] 提出的“潮湿环境加速金属腐蚀”一致;其二,乙醇的化学腐蚀性可破坏器械表面镀层,导致光泽度下降 41.7% 。相比之下,煮沸消毒通过高温( 100% )破坏微生物蛋白质结构,无化学接触且干燥流程使含水率降至 1.5% 以下,从物理层面阻断锈蚀条件,与王亚娟等[3] 的“低湿度抑制氧化”理论吻合。

4.2 临床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A 组虽乙醇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0.5μg/cm2 ),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炎症反应。煮沸消毒的“零残留”特性更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 310-2016)。经济层面,B 组器械年损耗率( 1.2% )较A 组( 4.5% )降低 3.3% ,按单台器械成本 800 元计算,年节约更换成本约 15 万元(公式:100 件 ×365 天 ×3.3%×800 元 ×5 类器械 ≈15 万元)。

4.3 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限于不锈钢器械,未来需纳入钛合金等材质;此外,精密器械(如显微手术钳)的损伤评估可进一步完善手工清洗消毒的适用范围。

5. 结论

医用煮沸消毒机在手工清洗场景中表现出显著优势:消毒效果可靠、器械损伤率低( 0.5% )、无化学残留,兼具临床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建议消毒供应科将其作为手工清洗器械的首选方法,并纳入《消毒技术规范》补充条款。

参考文献:

[1] 王红 . 呼吸机螺纹管干燥方法的研究 [J]. 现代医药卫生 , 2011, 27(5):679-680.

[2] 魏静蓉, 李斌, 施建辉. 手术器械清洗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 16(4):412-414.

[3] 王亚娟 , 陆烨 , 陈秀萍 , 等 . 手术器械清洗效果检测 4 种方法的对比研究 [J]. 护理与康复 , 2012, 11(8):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