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段雨蒙

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 164100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课文内容的讲解与记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情感的激发。近年来,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逐渐受到重视。情境创设理论强调通过创造符合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背景

1. 情境创设的定义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符合学习内容的真实或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能够进入特定的学习环境,在感知和体验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教学内容提供背景,它更注重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现学习效果。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课文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力。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寒冷的冬夜”场景,让学生站在模拟的街头,手捧火柴,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这种情境的代入,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女孩的孤独、渴望与悲伤,同时感受到了她在极寒环境下的挣扎与无助。

2. 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情境创设理论源自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单纯的接受信息,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情境创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知识场所,学生可以在其中动手操作、思考和实践,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情境创设不仅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激发。例如,在《包饺子》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家庭聚餐的情境,学生通过模拟包饺子的过程,实践中理解如何使用动词、名词以及句式结构。这种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符合建构主义提出的“知识在情境中的建构”理念。

3. 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学生通过沉浸在情境中,能够自发地探索和思考,从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其次,情境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与情境的互动,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问题设定和情境变化,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例如,教师在教授《狐狸与乌鸦》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扮演狐狸与乌鸦的角色,模拟故事情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听者,更是参与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简单的道具,比如画纸、手偶等,让学生感受更加真实的情境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增强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

2. 创设实践情境,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情境创设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展示,还可以通过实践情境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模拟蝌蚪在池塘中寻找妈妈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中的情感波动。学生通过在水池边的实际操作,模拟蝌蚪游动、寻找的过程,帮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故事情感的起伏与人物的心理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能通过肢体动作与他人互动,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在自然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使得课文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通过亲身实践深入人心。

3. 创设跨学科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深度

情境创设还可以跨越学科边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教师在教授语文时,可以通过结合历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创造更为丰富的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诵体验诗文的艺术魅力,还结合了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积淀。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宽了对古代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情境创设,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还增强了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形成了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结论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语言、实践和跨学科情境,学生能够在更真实、更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其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设计情境,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互动中获取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华. (2018).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 王明 . (2019).《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研究 , 40(5), 76-82.

[3] 张琳 . (2020). 《情境创设与语文教学效果的关系分析》. 小学教育研究 ,34(3), 45-51.

[4] 刘晓 . (2021).《情境创设理论与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学报 , 22(4),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