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建构
杨路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引 言:
在学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儿童成长的需求。儿童视角中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重在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与兴趣需要,通过动态生成与持续发展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视角的内涵与意义
儿童视角就是站在儿童本身的角度,了解其思想、情感、需要及发展规律,尊重其角度进行教育设计与练习。这就决定了教师要站在孩子们的视野、言语与行动中,发现并关注其真正的需求与内心世界。就幼儿园教育而言,幼儿视角并不单纯意味着尊重幼儿个体,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生活经验,来促进教育活动不断地调整和革新。运用儿童视角开展教育,可以促使教师了解儿童对日常生活的探究和表达方式,以设计出更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该视角既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又有利于发展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班本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班本课程指的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根据班本实际和幼儿需要,由教师和幼儿参与并共同打造的一门教育课程。区别于传统标准化课程,班本课程灵活性高、个性化强,注重在实际教学中针对班级具体特征,幼儿兴趣及需求做出调整和优化[1]。班本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参与的平台,孩子们不只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中心,在课程的创设过程中,他们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类课程设计注重幼儿的体验,兴趣以及生活背景等,目的是使幼儿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通过特定的活动和任务培养自身的能力。就班本课程而言,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课程创生者与拥护者。班本课程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可以随着班级文化氛围,孩子们的兴趣而不断做出调整,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目的。
二、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的保障机制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确保班本课程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专业素养由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构成,教师要有儿童发展理论、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为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幼儿园可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引导教师洞察幼儿需求与兴趣,获得课程创生核心技能。另外,幼儿园可请专家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以帮助老师们开阔眼界、了解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举措能切实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班本课程创生和实施提供支撑。
(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完备的课程管理规章,是助力班本课程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后盾,幼儿园应设立并完善课程规划、实施及评价等多方面制度。为保障课程创生工作有序开展,幼儿园需制定清晰的课程目标及实施举措,让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应当定期开展课程评估,让课程内容与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相契合,应适时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幼儿园需加强对班本课程资源的管理把控,以此保障课程实施时必要的教学材料与器材充足,完善的课程管理办法可为班本课程创生起到有力的支撑功效,保证课程高效施行,实现长久的发展进程。
(三)整合家庭、社区资源
对家庭及社区的资源予以整合,对班本课程的创生意义重大,家庭和社区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环境,教师需积极搭建起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给予支撑。幼儿园可借助家长会、布置家庭作业、开展社区活动等途径,推动家长与社区居民共同投身课程创生。就如教师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研讨设计,也向家长共享资源并给予相应支持[4]。幼儿园不妨与社区组织一起开展有意义的项目,诸如组织参观博物馆和开展户外探索,凭借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聚合,班本课程能更贴切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提高其实效性和互动活力。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塑造适宜的教育生态格局,是促成班本课程成功创生的基石。良好教育生态的维持需有支持性教育环境,囊括足量的教学资源,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及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等,幼儿园应拿出大量教育资源,就如书籍、实验的设备以及户外的活动区域,向幼儿赋予多元化学习机会。教师应创建开放又包容的课堂气氛,尊崇儿童的个性及其差异,引导儿童表达自身的想法跟感受,融洽的师生关系又可增进幼儿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增进其参与的积极性与归属感。置身于这一优良教育生态里,班本课程可达成更突出的效果,可推动孩子们在更丰富多样的情境下成长发展。
三、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创生的起点:儿童兴趣与需求的识别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要创生班本课程,先从明确幼儿兴趣和需要开教师教学时,应借助观察、交流、游戏以及平常的互动来知悉幼儿的兴趣点。情感的需求与认知的层次,在幼儿园的情境里,孩子们大概会对一种活动,诸如绘画活动、自然环境探索、建筑搭建之类,显露出强烈的爱好,教师应留意到这些兴趣,进行适度的引导 [2]。孩子的需求并非只在兴趣里有所反映,同样会在某些问题面前显露出迷茫,抑或是在某一方向产生探索的念头,教师在课堂设计开端,就能精准掌握孩子们的学习需要,还把其生活经验跟实际状况相结合,由此编排适应孩子们实际发展状态的课程计划。此流程可保障课程针对性突出,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二)课程创生的内容:基于儿童经验的主题选择
课程创生内容要从幼儿体验出发,精选与幼儿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题材。这种以体验为基础的主题选择既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参与度,又能让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场景下学习、探究。如教师可依据季节变化,节日庆典或者班级活动等设计课程主题并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实际探究活动。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围绕“春天变了”“我与家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或“动物一生”等与儿童经验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与活动。这种注重幼儿体验的课程内容设计既能加强课程的现实性与实用性,又能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知识并激发主动学习兴趣。另外,老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参与课题的选择,使孩子们在课程内容创生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之一,从而能够促进课程创生动力与意义的发挥。
(三)课程创生的实施:支持儿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实施课程创生行动,应着重支持幼儿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当处于教育实施阶段,教育者应给孩子们创造开放学习氛围,增添多种学习资源,同时激励其开展独立的思考及实践操作。在自然探索课程里,教师可规划出不一样的探索任务,让儿童自主甄选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诸如观察植物生长的动态或研究动物的日常习性。教师实则更像一个指导者的角色,他们即刻给予援助与可行建议,而非径直向孩子们剖析答案,处于合作学习的情境里,老师可筹划若干小组合作任务,让孩子们一起交流探讨并解决问题,以推动孩子们合作及社交技能进步。
(四)课程创生的评价:关注儿童发展与课程反思
对课程创生进行评价,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对课程自身的思考。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技能的研究,从儿童视角对课程创生进行评价更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其中涉及对情感、社会性和动手能力的评价。评价既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概括,也应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3]。教师要通过对幼儿不同学习活动的观察,访谈与互动,不断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并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适时调整,以保证课程能满足幼儿成长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反思学习过程,使孩子们在反思中了解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孩子们自我意识的培养,促进孩子们自主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创生,是一次富有挑战与机遇的教育改革实践。通过确定幼儿兴趣和需要,选择以幼儿经验为基础的课题,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注重幼儿发展和课程反思等方式,教师能够设计更加契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与此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等,也是确保课程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希望本研究的论述可以给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有益的借鉴与启发,使每一位幼儿在爱与尊重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丽婷. 基于自主性发展,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评价机制[J]. 课堂内外( 高中版 ),2025,(12):78-79.
[2] 李伟丽 .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探究 [J]. 智力 , 2024, (17):92-95.
[3] 惠飘洁 . 基于“课程创生”理论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实践探究 [J]. 考试周刊,2025,(06):160-163.
[4] 张远路 熊丽娟. 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