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羽毛球训练课程对中学生抗压能力影响研究
毕言辉
启东市中等专业学校(南校区)
引言
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中学生面临学业、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力,其抗压能力直接关系到身心健康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以提升心理韧性;羽毛球运动兼具对抗性和技巧性,对身心素质要求较高[1]。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羽毛球训练课程,探究其对中学生抗压能力的影响,不仅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路径,还能助力完善体教与心理学融合的理论体系,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问题呈现
在当代教育生态里,中学生抗压能力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难题,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既要应对数理化等学科知识的深度挑战,又要承受家庭“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同伴间的隐形竞争压力,以及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过载引发的认知焦虑 [2]。多重压力叠加下,部分学生面对考试失利、人际矛盾等日常挫折时,极易陷入情绪低谷,甚至出现厌学、社交恐惧等极端行为。更需警惕的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让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焦虑—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抗压能力培养被边缘化,形成教育链条中的关键缺口。
传统体育训练课程是素质教育重要部分,却存在结构性局限,日常教学中,教练多把精力放在羽毛球挥拍技巧、步法移动等技能训练上,忽略运动对心理成长的价值 [3]。学生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虽能增强身体素质,可缺少针对性心理引导,难以将运动中积累的韧性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心理资本”“挖掘个体潜能”等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已见成效,但在体育课程设计里,还未形成科学转化途径。羽毛球兼具竞技性与团队协作性,怎样把积极心理学理论精髓融入训练环节,让运动成为锤炼抗压能力的有效载体,这一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性实践探索找到答案 。
二、实践路径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羽毛球训练课程,需构建“技能提升”与“心理塑造”双轨并行的课程框架,目标设定阶段,教练要突破传统思维,把“培养抗挫力”“塑造成长型思维”纳入课程核心目标。基础挥拍训练时,既强调动作标准,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生疏到熟练的进步,通过记录“每日小成就”建立积极自我认知,这种目标导向设计,能让学生完成阶段性任务时获得成就感,逐步增强应对复杂挑战的信心。课程还可引入“压力模拟训练”,像在比赛场景中人为设置设备故障、对手挑衅等突发状况,让学生在可控环境中提前演练应对策略,把运动场景转化为心理抗压的“练兵场”。
在具体训练环节,积极心理学的多元理论工具能发挥关键作用,依据团队动力学原理,课程可设计“混合能力小组对抗赛”,让技术水平不一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比赛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学会倾听队友建议、协调彼此优势,又能在胜负交替中体会集体荣誉感的力量,把个人压力转化为团队奋进的动力。积极反馈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教练要摒弃“批评式教学”,改用“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细节(如击球角度的改善),再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用鼓励性语言收尾。课程还可引入正念训练环节,比如每次训练前安排 5 分钟呼吸冥想,帮助学生排除杂念、专注当下;高强度训练后,通过身体扫描练习引导学生觉察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从而在运动中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成长。
三、效果与展望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精心设计的羽毛球训练课程在多个试点学校收获显著教育成果。参与课程的学生普遍表示,面对学业压力时不再轻易陷入自我否定,而是会运用训练中掌握的“目标拆解法”,把看似庞大的任务巧妙分解为可操作的小步骤,再逐一实现。这一策略既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增强了面对挑战的自信心。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团队合作的训练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让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时能更从容应对,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因社交摩擦产生的焦虑与压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变化,不仅改善了社交环境,也对整体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深化积极心理学与羽毛球课程的融合,探索空间依旧广阔。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制定分层课程方案,为初学者设计趣味性心理游戏,为高水平运动员设置挑战性抗压训练模块。要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探寻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的联动模式,比如将羽毛球训练中的“正念呼吸法”迁移到课堂专注力培养中。课程推广应注重本土化实践,结合不同地区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点,调整训练内容及评价方式。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有望构建覆盖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维度育人模式,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持久活力。
结语:
本研究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羽毛球训练课程,探究其对中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效果,课程将技能训练与心理引导相融合,学生在情绪调节、认知重构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实践证明,融入心理干预的体育课程,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塑造积极心态,为中学生应对学业和生活压力提供有力支持,还为体教融合探索出新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J]. 中国特殊教育,2009(05):78-82.
[2] 李卫东,孙庆祝。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 [J]. 体育学刊,2020,27 (03):110-116.
[3]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应用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 (02):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