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提升治理能力的影响
范小洪
重庆成渝垫丰武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多元利益诉求交织,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政府运行的 “中枢系统”,其科学性与适应性直接决定治理能力的高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服务效能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入探究二者关系,明确改革方向与路径,对推动政府治理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1.1 优化职能配置促进治理效能提升
优化职能配置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抓手。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中,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清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通过改革,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边界,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能够有效解决 “越位”“缺位”“错位” 问题。例如,将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交由市场,政府专注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核心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精准定位。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现象。
1.2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治理灵活性与适应性
创新管理模式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增强治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僵化、缺乏弹性等弊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推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例如,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整合城市交通、环保、应急等多领域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
1.3 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治理能力基础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规范行政行为,保障权力正确行使。通过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完善行政执行制度,明确执行主体、执行标准和执行责任,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提升治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能转变不到位与权责失衡现象
尽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职能转变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认识模糊,依然存在过度干预市场和社会事务的现象,导致市场活力不足,社会组织发展受限。同时,权责失衡问题突出,一些部门权力集中但责任划分不明确,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有的部门则责任过重而权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手段履行职责。
2.2 管理模式创新不足与协同治理障碍
当前,行政管理的管理模式创新仍显不足。部分地方和部门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不够积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协同治理方面,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问题严重。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够清晰,上级部门过度干预基层事务,基层政府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2.3 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制度执行不力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些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调研和论证,与实际情况脱节,导致执行难度大。同时,部分工作人员制度意识淡薄,对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存在选择性执行、变通执行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监督方面,监督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内部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监督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有效评估,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的策略
3.1 推进职能科学配置与权责清晰化
推进职能科学配置与权责清晰化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合理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重叠,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权责划分上,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明确各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加强对权责运行的监督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推动政府职能更加科学合理,权责更加清晰明确,提高治理效能。
3.2 加速管理模式创新与协同治理体系构建
加速管理模式创新和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 “互联网 + 政务服务” 建设,加快数字化政府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协同治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赋予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提升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3.3 强化制度建设与监督执行机制完善
强化制度建设和完善监督执行机制是保障改革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制度符合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制度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加强制度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制度意识和执行能力。在监督执行方面,构建多元化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制度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加强对制度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晋升挂钩,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为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结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动力,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尽管改革实践中面临职能转变滞后、管理模式僵化、制度执行不力等挑战,但通过精准优化职能配置、加速管理模式创新、强化制度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未来,需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与管理支撑。
参考文献:
[1] 保瑞 . 嵩明县小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践与深化发展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2] 徐柯凡 . 强镇扩权背景下 Z 市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3] 邓鸿琳 . 乡村振兴下自贡市成佳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