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作者

张永军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本文探究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各环节可行路径,分析教材资源挖掘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课外活动应用空间。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能够使红色文化元素与语文学科内容产生深度融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文章立足初中语文学科特点,提出多维度融合策略,既注重知识传授又重视情感熏陶,通过系统性构建教学体系,使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培养具有民族气节与时代担当学生。

关键词:红色文化;初中语文;渗透策略

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蕴含丰富育人价值,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初中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形成关键期,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红色文化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从教材挖掘、课堂模式构建、课外活动拓展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路径,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操性指导。

一、挖掘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融合途径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已然存在大量红色文化素材,但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或未能有效利用。因此教师先应全面梳理教材内容,明确红色文化文本分布情况,包括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先辈事迹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等。例如七年级教材中聚焦祖国壮丽河山,八年级收录鲁迅、贺敬之等名家作品,九年级囊括《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经典篇目。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文本所蕴含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精神内核。

针对非红色主题文本,教师则需挖掘隐性红色元素。例如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将《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精神与革命先辈忧国忧民情怀建立关联;《核舟记》工匠精神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现代文学作品中作家维护民族尊严、追求社会公平诉求亦能够引申至红色文化背景。通过这种深层挖掘教师能够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有机结合,使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地方红色资源,将本地区红色故事、人物、场所等元素补充至教材体系,实现全国共性与地方特色结合,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构建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模式

构建红色文化教学模式核心在于将爱国主义精神与语文知识学习有机融合,创设体验式情境,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悟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情境体验法、层次阅读法、人物比较法等多元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情境体验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受;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涵三个层面逐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中爱国情怀;人物比较法则鼓励学生将文本人物与现实英雄人物进行比较,建立古今联系,感悟民族精神传承。还应当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数字故事、微视频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在深度参与中内化红色精神。

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将此篇章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课堂伊始,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或木兰从军古画,创设文本情境;随后引导学生品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经典句段,感受木兰保家卫国决心与勇气。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探讨:木兰替父从军精神与长征途中女红军精神有何相通之处?通过这种古今对比,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女性自强不息精神脉络。教学活动环节可以请学生分组搜集近现代女性革命英雄事迹,如江姐、赵一曼等人物故事,撰写仿写诗歌或短文抒发爱国情感。课堂总结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木兰诗》中女性英雄形象到现代革命女性群像,体现了怎样民族精神传承?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既完成了对古典文学作品解读,又将红色精神教育自然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双重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活动中的应用空间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重要延伸,为红色文化渗透提供更加广阔空间与多元平台。拓展红色文化应用空间需要坚持以文化人原则,将阅读体验、实践感悟、创作表达三位一体融合。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当围绕爱国主义主题,精心编制阅读书目,包括革命历史文学、现当代爱国诗歌、名人传记等,通过读书会、阅读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家国情怀。实践活动层面,红色采风调查、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能使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红色文化魅力,形成情感认同。创作表达维度应当组织爱国主题征文比赛、红色故事演讲会、革命歌曲传唱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红色文化云平台如微视频创作、红色文化公众号运营等突破时空局限,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多元化课外活动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形成立体交叉课程网络,实现全员育人。

以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为延伸案例,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组织艾青与抗战文学主题系列活动。先引导学生查阅艾青生平背景,了解其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进而明确诗人写作这首爱国诗歌的历史情境。随后组织学生阅读艾青其他爱国诗作如《太阳的话》《愿春天早点来》《向太阳》等,并扩展至同时期郭沫若、田间等抗战诗人作品,通过横向比较,感受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与坚定信念。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抗战纪念馆或革命烈士陵园,亲身感受先辈付出与牺牲。回校后组织爱国诗歌朗诵会,学生可以选择艾青作品或自行创作诗歌进行表演,也可以根据参观所见所闻创作微视频《我眼中抗战历史》,以现代青少年视角表达对历史责任思考。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开展寻访家乡抗战故事社会调查,通过采访老兵、收集史料等方式编写家乡抗战小册子。这些活动将《我爱这土地》一课主题进行全方位延伸,使学生从文本感悟走向实践体验,在多维互动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全程育人目标,形成课内课外协同育人格局。

结论: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构建科学课堂模式,拓展多元活动空间,能够使红色文化渗透更加系统且全面高效。面向未来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深化课程整合,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学校还应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资源建设,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久西加.论红色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2024.

[2] 赵宁.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策略[J].三角洲, 2024(9).

[3] 刘倩.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讨[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