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业升级路径与高技能人才“精准供给- 靶向培育”机制研究
王迎春 刘婧 张素梅 肖洋 徐鑫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以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核心特征,推动产业形态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在此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作为技术落地与生产实践的关键载体,其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效能。海尔集团作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标杆企业,2025 年产业升级战略聚焦“灯塔工厂”规模化复制与工业互联网生态构建,对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人才提出“数智技能 + 实践创新 + 产业认知”的复合型要求。
我院与海尔集团共建的“厂中校”模式,虽实现了“教室到车间”的物理空间衔接,但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方面仍存在短板。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以“精准供给- 靶向培育”为核心,从理论框架构建、机制设计、实践路径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旨在为高职教育对接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与内在逻辑
(一)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升级呈现“技术革命 - 模式重构 - 生态演化”的递进逻辑:在技术层面,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集群推动生产工具从“自动化”向“自主化”跃升;在模式层面,柔性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重构生产流程,催生出设备数智运维、产线优化等新岗位;在生态层面,产业链上下游通过数据互联形成协同网络,要求人才具备跨环节协作能力。
(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1. 技术替代路径:通过智能设备替代传统生产单元,如海尔沈阳冰箱工厂用AGV 机器人替代人工搬运,生产效率提升 37% 。
2. 流程再造路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构生产流程,海尔COSMOPlat 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 。
3. 业态创新路径:从硬件制造向“制造 + 服务”转型,海尔卡奥斯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三条路径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需求:高技能人才需同时掌握机械基础、数智技术、产业认知三类能力,这为“精准供给- 靶向培育”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高技能人才“精准供给- 靶向培育”机制的构建
(一)机制设计的核心逻辑
该机制以“需求动态感知 - 培养实时调整 - 供给精准匹配”为闭环,通过三个维度实现协同:需求端建立海尔产业升级动态数据库,培育端构建四级课程体系,协同端形成政府 - 企业 - 院校联动网络,最终达成“人才能力图谱与岗位需求图谱”的实时对齐。
(二)海尔集团2025 年产业升级战略的需求解析
海尔 2025 年战略明确三大升级方向:一是建设 10 家灯塔工厂,需新增智能产线运维、数字孪生调试等岗位2000 余个;二是拓展工业互联网生态,要求人才具备平台操作与数据建模能力;三是推进绿色制造转型,新增节能设备改造相关岗位。对应的人才需求呈现三个特征:数智技能占比从 2023 年的 35% 提升至 60% ,实践创新能力成为核心评价指标,产业认知要求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拓展。
(三)现有“厂中校”模式的短板分析
1. 课程体系滞后:现有课程中数智化内容占比不足 20% ,未纳入海尔最新的 COSMOPlat 操作模块。
2. 实训场景固化:“厂中校”实训仍以传统设备为主,缺少数字孪生、AI质检等新型实训项目。
3. 协同深度不足:企业参与停留在“提供场地”层面,未将产业升级战略转化为具体培养标准。
四、保障机制落地的三大实施路径
(一)供给侧:构建动态适配的培育体系
1.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参照海尔 2025 战略中的“智能装备运维”“数字产线管理”等新岗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下设“数智化运维”方向,每季度根据企业技术升级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体系迭代优化:淘汰传统“机械制图 + 电工基础”的单一课程结构,建立包含:
- 基础模块(机械原理、PLC 编程等核心知识);
- 数智化模块(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等新技术);
- 产业专项模块(海尔智能产线操作、COSMOPlat 应用等企业专属内容);- 实践创新模块(产线优化项目、专利申报指导等)
的四级课程体系,数智化模块与产业专项模块占比提升至 50% 。
3. 实训平台升级:在“厂中校”基础上,共建“数字孪生实训中心”,引入海尔智能产线虚拟仿真系统,实现“虚实结合”的技能训练。
(二)培育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靶向课程设计:与海尔联合开发《智能产线故障诊断》《数据化生产管理》等特色课程,教材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确保与企业技术同步。
2. 校企双元共育:推行“1+1+1”教学模式(1 年基础学习 +1 年企业轮岗+1 年项目攻坚),海尔工程师承担 40% 实践课时,学生参与企业真实产线优化项目。
3. 以赛促教机制:定期举办“海尔杯”数智化技能竞赛,竞赛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难题,如“AGV 路径优化”“能耗数据可视化”等,提升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协同机制:构建三方联动平台
1. 需求预测机制:政府牵头建立“海尔产业升级人才需求预测中心”,整合企业生产数据、岗位变动信息,每月发布人才需求预警。
2. 资源共享平台:院校开放实训基地为海尔员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企业向院校开放工业互联网数据接口用于教学,实现资源双向流动。
3. 就业服务闭环:开发“人才 - 岗位”智能匹配系统,基于学生技能数据与海尔岗位需求,提供精准就业推荐,跟踪毕业生 3 年职业发展,形成培养反馈机制。
五、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一)模式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路径改革,某高职院校海尔“厂中校”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24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智技能考核通过率从 68% 提升至 92% ,海尔集团录用率提升 35% ,毕业生入职后岗位适应周期从3 个月缩短至1 个月,参与的“冰箱装配线能耗优化”项目为企业年节约成本超200 万元。
(二)可复制的经验启示
1. 适配性原则:人才培养需紧密对接企业具体升级战略,避免泛化的“数智化”培训;
2. 动态性原则:建立课程、师资、实训的快速调整机制,跟上技术迭代速度;
3. 协同性原则:政府需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避免校企合作“一头热”。
六、结论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供给提出了精准化、动态化要求。本文构建的“精准供给 - 靶向培育”机制,通过供给侧的动态调整、培育侧的模式创新、协同机制的三方联动,实现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海尔产业升级需求的深度适配。研究表明,只有将企业升级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指标,将数智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才能破解人才供需矛盾。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院校的协同深度,完善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的“人才引擎”。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Z]. 2022.
[2] 海尔集团 . 2025 年产业升级战略白皮书 [R]. 2024.
[3] 王志刚 .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2):15-21.
[4] 眭碧霞 张静之.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职业技术教育 , 2024(10):32-3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人社厅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业升级路径与高技能人才“精准供给 - 靶向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25-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