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作者

陈晓裕

南安市温成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构建问题,分析当前教学目标设定中存在知识导向过重、素养落实不足、评价机制滞后等困境;探索通过深化核心素养理念、优化目标层级体系、创新表述方式等路径改进目标设计;提出融合学情分析、强化实践反馈、构建螺旋目标链等策略提升目标达成效果。推动初中化学从知识教学向能力培养转变,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引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将宏观教育目标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然而实践中目标构建与素养要求脱节现象普遍,阻碍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从现状分析入手,提出目标设计路径与达成策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目标体系,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剖析现状问题,明晰化学教学目标构建的困境

现阶段传统知识导向思维仍占主导,众多教师习惯性将教学目标局限于知识点掌握,习题解答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科学态度、实践创新等素养要素关注,导致目标定位低浅,难以支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表述过于笼统空洞,部分教师简单套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缺乏具体情境落点与可操作性,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目标与评价脱节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虽然形式上涵盖多维素养,实际评价考核仍聚焦知识技能,缺乏对思维发展、科学精神等素养方面评估,造成目标虚置。目标设计缺乏学情基础,未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需求差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习潜能。目标间逻辑关联不足,单课时目标独立割裂,缺乏纵向衔接横向整合,无法形成系统培育学科素养链条。目标实现路径模糊,部分教师虽制定全面目标,但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目标认识不清,造成目标流于形式。

二、深化素养导向,优化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路径

明晰素养要素分解路径,将宏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可观测可达成目标,如将“科学探究”素养分解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具体能力目标,使抽象素养具象化。构建目标分层体系,以终为始设计远期、中期、近期目标链,确保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与学段目标形成递进支撑关系。创新目标表述方式,突破传统局限,采用“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表现水平”结构,使目标更具针对性与可测量性。整合情境驱动策略,将目标嵌入真实问题情境中,促进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引入思维进阶维度,依据认知层次设计不同认知深度目标,从识记理解到分析评价创造,促进高阶思维培养。融入核心概念导向,围绕关键概念组织目标体系,强化概念间联系,培养系统性思维。

以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备》为例,传统目标可能仅关注掌握氧气制备方法了解氧气性质等知识点,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目标则设计为:通过实验探究氧气制备原理与方法,学生能利用物质性质差异设计并完成气体制备与收集实验,形成严谨实验操作习惯;能基于微观粒子理论解释氧气制备原理,并分析不同制备方法优缺点;能结合实际应用情境选择合适制备方法解决问题,发展物质转化利用思想;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提炼实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设计整合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实验探究等多维素养要素,围绕物质转化核心概念,设置递进认知深度,从理解原理、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到应用创新,形成螺旋上升目标链。教师基于学情灵活调整目标难度,针对基础学生强化实验操作环节,对提高学生增设氧气纯度测定拓展任务,通过分层目标引导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融合实践反思,提升化学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

强化学情分析指导目标制定,通过诊断性评估、课前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先备知识水平、学习风格与兴趣特点,据此设定适切性目标,实现目标区分设计。构建螺旋上升目标链,将单一知识点目标纵向延展为“初识—理解—应用—迁移”进阶链条,让学生在反复接触中逐步深化理解。创设目标达成路径图,将目标分解为可操作教学环节与学习活动,明确每个活动设计意图与对应目标项,确保教学过程始终指向预期目标。优化反馈评价机制,开发多元评价工具与标准,如概念图、实验报告、小组讨论量表等,收集目标达成证据,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循环。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进程。建立集体备课新机制,组织教研组围绕核心素养解读教材,共同研讨目标设计与实施方案。

以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章《中和反应》为例,通过几种方式提升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先基于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已具备酸碱概念但对反应微观过程理解不足,据此设定理解中和反应本质、掌握溶液酸碱度变化规律、应用滴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层级目标。教师设计探究“中和反应现象—建立微粒模型—溶液酸碱度测定—设计滴定实验—分析应用案例”系列学习活动,每个环节指向特定目标。如在建立微粒模型环节,学生通过离子符号方程式书写、模型搭建或动画模拟等方式建构中和反应微观本质认知,实现对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原理理解;在设计滴定实验环节,学生自主设计中和滴定方案测定醋酸浓度,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培养定量思维与精确操作能力。教师针对不同目标设置不同评价方式:通过概念测试题评估原理理解,通过实验操作评价检测技能掌握,通过情境问题解决评估应用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达成自评表进行反思,了解自身学习进展,调整学习策略。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深化关键环节。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仍存在知识本位思维滞留、目标表述笼统、评价机制失衡等问题。通过明晰素养要素分解、创新目标表述方式、构建分层目标体系等路径优化目标设计,结合强化学情分析、构建螺旋目标链、完善评价反馈等策略提升目标达成,能有效推动化学教学从知识教学向素养培育转变。教师应深化核心素养理解,增强目标设计能力,注重目标实施反思,实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燕.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达成策略[J].学周刊,2023,(30):85-87.

[2]史耀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达成方法探析[J].新课程,2023,(02):26-28.

[3]金秀容.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达成策略[J].亚太教育,2022,(2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