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作者

邓福波

四川省峨边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体教融合的背景,深入探讨高中体育素养培养的途径。当前高中体育素养培养面临教学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单一等多重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深化体教融合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等策略,建议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体育素养培养路径。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健全评价机制,才能切实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高中体育;体育素养

一、高中体育素养培养存在的困境与挑战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惯性思维,教师过分地注重技能训练和竞技体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兴趣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短板,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器材配备不完善等硬件条件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前的体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达标指标从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和情感体验。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打击了部分体育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体教融合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落实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要求。

二、深化体教融合理念,优化体育教学体系

在深化体教融合理念,优化体育教学体系方面,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将体育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体教融合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文化传承的统一,将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品德,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提升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足球”模块为例,教师应该创新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在技术教学环节,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教授脚内侧传球技术时,教师设计传球接力等趣味性强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术要领。在战术学习方面,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具体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战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进攻战术时,教师设置二对一、三对二等小组对抗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战术原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足球文化素养,可以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分析经典战术配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和热爱。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其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协作能力、战术意识和体育精神。采用组织班级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技能,培养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如主动拼抢、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教师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在讲解足球规则时可以结合物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球的旋转、力的作用等原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完善素养培养路径

在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体育素养培养路径方面需要教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当涵盖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多个维度,避免单一化的考核标准。运动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其对运动原理的理解深度和实践应用能力。健康行为的评价则需要着重观察学生的锻炼习惯养成情况、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健康知识的运用水平。体育品德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和体育道德水准。评价方式也应当呈现多样化特征,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真实反映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状况。评价结果的运用也需要更加科学,应当将其作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而不是简单地用于甄别和选拔。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为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构建技能-认知-情意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在技能维度上,体育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还要关注其在实战中的应用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设计小组对抗赛,观察学生在比赛中的战术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在认知维度上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裁判、制定训练计划、分析比赛录像等方式,评价其对篮球规则的理解程度和战术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创新性的练习方法,培养其运动创新思维。在情意维度上,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篮球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协作意识、责任担当和运动道德。通过设立最佳团队精神奖、运动道德风尚奖等,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体育品德。教师还需要建立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在篮球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轨迹,包括技术提升、认知深化和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成长变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对高中体育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究发现,当前体育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深化体教融合理念和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两个方面着手改革。只有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建议学校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还要注重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瑶,王茜.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现状与实施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24,14(4):118-121.

[2] 刘盼盼.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3(6):109-110.

[3] 李斌斌.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Y县高中为例[D]. 河南:郑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