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政治课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

作者

陈映梅

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反思能力?本文从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入手,阐明什么是教学反思,如何反思,以达到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做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反思  教学

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内驱力,即内在动力,自觉动力。其中,教学反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什么是反思?20世纪初,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对反思作了界定:反思即对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是受美国学者斯冈(D.A.Schon)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这本书中,斯冈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研究教学活动,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追求更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既要总结成功,更重要是看到失败和不足。在反思中,本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看到不足,才是真正做到反思。而很多一线教师对反思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我是如何解决问题”层面。如果仅仅如此的话,不是真正的反思,最多也只能算是总结罢了。上完一节课,或者完成一学段,大部分教师的反思都是在介绍自己本节课、本阶段做了哪些工作,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仅此而已。这是总结不是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新的问题和困惑,而我们教师专业的成长就需要这些问题和困惑。要想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必须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否则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原点或者提高非常缓慢。本人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若把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话,那样的教学绝对是有问题的。作为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亦同。没有困惑和问题的教学那绝对是失败的教学。那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

一、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一)对课堂反思。一节课下来,肯定有令自己满意的闪光点,也有不如人意的败笔,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反复思考:为什么这里成功?而那个地方处理不当?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当有了这些数据之后除了自己“闭门思过”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个地方老师讲得明白,哪个知识点学生还没有弄懂,为什么听不懂,是老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今天上课时候复习到有关消费类型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我认为此知识比较简单,有形商品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商品,然后举了有几个例子区分一下就讲、完了。课后有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我:请保姆为什么不是有形消费?保姆不是有形的吗?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啊!我哭笑不得。反问:你消费的是保姆这个人还是她的服务?学生想了一下自己也笑了。后来我反思:是我想当然以为简单没有讲到知识的点子上,虽然简单,但是我讲的确是处理过于草率了。如果再强调一下是以消费的对象不同来划分这样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很是自责。又如,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是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发现有同学在同一题错了3次甚至更多。当时我心里暗暗叫苦,怎么遇到这么笨的学生,就是记答案也不应该一错再错啊。后来跟教研员说起这个事情,他跟我说了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但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说:如果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的话,你或许可以逆向思维一下,也许是老师讲解不够导致学生屡错不改。是啊,逆向思维,立场互换,也许结果完全相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这一点,一道题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讲解,有时候是深入浅出,有时候是浅入深出,根据不同的题目也用不同的方法,效果良好。通过教学反思,我学会了不仅要从学生中找原因,也要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课堂是师生的共鸣曲,携手共舞更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反思。

教学设计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是对整节课乃至整个知识模块、整本书的集中体现。设计不妥当,导致整节课不流畅,知识的重难点也难以突破,很难达到课标要求。所以,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最值得反思也最有必要去反思的部分。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比较适合的步骤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如此往返,精益求精。一种设计必须要在课堂实践中才能检验效果,才能暴露问题。通过反思以后再实践更有针对性。 每循环一次都是一个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最有效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名词叫“磨课”,即反复打磨一节课。经过反复打磨的课才可以称之为优质课。反复打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修正的过程。我们发现,优质课出炉后回首第一节课,大多“面目全非”。而经过多次“整容”,最后给我们的是一个美丽的惊喜和意外:课已不是原来的课,教师也不是原来的教师。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教态语态到知识把握,从新课导入到活动设计,从教师引导到学生参与,从语言设计到知识过渡,每一个细节无不经过不断的反思,不断修改。在教学中,多次的公开课、优质课打磨,不断的教学反思使我从一个青涩的教师到今天站稳讲台。记得第一次上汇报课,课题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这节课内容容量很大,并且涉及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经济学中学生最难突破的知识点,按照平常的教学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但是公开课只能在一节课完成。我试讲完第一节课发现时间严重不足,而且课堂沉闷,非常严肃,几乎没有学生参与,就我滔滔不绝也没上完,而且学生也没有几个理解。课后我思考:要在40分钟完成这节课必须要大胆做出删减,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课件也要尽量简单明了,难点重点若能同用一个例子贯穿到底来突破,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复杂问题简单化。课堂引入既要贴近学生实际又要生动,学生有话可说。经过深刻思考后做出调整:用身边的例子——禁摩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场模拟一个生产行业,用这个例子引出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等之间的关系,把一个深奥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一个最简单的链条。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简单感悟,留出时间突破难点和重点。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总量及其之间的关系比较难,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较好把握,可以放在复习课讲。修改后又上了几节,又不断修改。事实证明,反复的磨课和反思是成功的,汇报课受到很多教师好评。此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反思一定会更好!

二、在教学理论中反思。

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要对教学理论发展的贡献者。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反思性教学,新课程理论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注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评价方面更开放,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要求更高,不唯分数。这些理论应该在我们每一节课教学中都能体现。备课时要思考本节课的课标是什么,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上完一节课后要思考是否达到了。除了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方面,也要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符合要求。例如文化生活第七课关于民族精神部分,我觉得如果单纯是民族精神的识记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与开设这门课的目的还相去甚远。通过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自觉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打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责任和勇气,而不是简单用知识去解一道题。新时代的教师如果只会指导学生如何答题,如何拿高分是可悲的。

三、在学习中反思。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科组内部多互相听课,听完课必须评课。每个人的观点都可能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不妨都听听别人怎么说,依据是什么。可以几种做法对比,哪种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学生。肇庆市举行的“同课异构”比赛的形式,是相互借鉴反思的一个很好平台。同一节课,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师给同一层次的学生施教,集体反思我们的教学,对每位教师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进行观摩与讨论的最佳载体。每次反思一点,收获一点,进步一点。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伟,《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载《大众科学》,2007年第14期

[3]刘大宇,《学生差异与差异教学》,载《教育文汇》,2002年第3期。

[4]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帕森斯(Parsoms,R.D.),(美)布朗(Brown,K.S.)著,郑丹丹 译,《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美)塔格特(Taggart,G.L.),(美)威尔逊(Wilson,A.P.)著,赵丽译,《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