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中式面点课程互动式教学实践探索
赵莹
河南省长垣市 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453400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中式面点教学模式面临创新转型需求。本文通过构建"理论讲授+虚拟实训+实景操作"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探索直播教学、虚拟仿真等新型技术手段在课程中的应用路径。研究发现,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向交互平台能有效增强教学临场感,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可显著提升技能训练成效,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推送则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注入活力。研究为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中式面点;互动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式面点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教育长期依赖师徒制经验传授。传统课堂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实训成本高、技能可视化不足等痛点。随着5G通信、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互联网+"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职业院校中式面点课程为实践场域,通过整合数字教育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特征解析
(一)技术赋能的教学形态革新
智能终端的深度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在面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的移动设备实时演示“菊花酥”的24道切纹技法,学生端设备可同步放大观察刀刃角度与面团延展的细微变化。云平台整合了“非遗面点大师技艺库”“面团发酵动态数据库”等资源模块,支持按需调取不同地域流派(如广式茶点、苏式酥点)的工艺参数。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智能面团实验室”,通过触觉反馈手套模拟不同筋度面团的揉制手感,例如高筋面的弹性阻力与低筋面的松散质感,学生可反复练习“三生面”“烫面”等特殊面团的调制技巧,避免真实实训中的原料浪费。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追踪学生操作轨迹,对“擀皮厚薄均匀度”“捏褶间距一致性”等14项核心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生成个性化技能提升图谱。 [1]
(二)教学要素的动态重组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从传统的“操作示范者”转变为“问题引导者”和“学习规划师”。以“金鱼饺”教学为例,教师不再单纯演示如何捏出鱼尾纹路,而是借助虚拟教学系统,带学生一起分析常见问题。比如,学生制作的虚拟金鱼饺如果出现鱼眼位置偏移,系统会自动生成3D对比图,教师会引导学生调整面皮厚度参数、重新定位鱼眼坐标,通过“试错-修正”的过程理解造型规律。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像是“技术顾问”,帮助学生拆解复杂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
课程内容也进行了系统化升级,形成“基础打底—特色强化—创新应用”的渐进式学习路径。比如《面点工艺学》中抽象的“面团膨松原理”,被转化为直观的虚拟实验:学生拖动屏幕上的温度调节杆,能看到酵母在不同水温下的活性变化,面团像充气气球一样实时膨胀或塌陷;调整碳酸氢钠的添加量时,画面会同步显示气孔分布的变化,让化学反应过程“看得见”。这种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互动实验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更接地气。教学评价也不再局限于期末作品打分,而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系统会记录学生在多个场景的表现:虚拟实训时,可监测苏式月饼的酥皮层数是否达标;真实操作中,可追踪油炸时油温波动是否控制在±5℃范围内;甚至在学生交流群里,也能统计他们提出的创意方案被同学点赞或采纳的次数。这些数据每月汇总成个人能力图谱——像游戏里的技能雷达图一样,清晰展示学生在“传统技法”“造型创意”“食品安全”等六大维度的水平。例如,某个学生若在“拉花酥”造型得分偏低,教师就会推送专项训练包,包含慢动作分解视频、常见失误案例库等资源,帮助学生精准提升薄弱环节。[2]这种教学模式让学习更个性化:有的擅长传统技艺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非遗大师的进阶课程;喜欢创新的学生,能解锁3D造型设计软件来创作星空主题月饼。教学资源像“智能菜单”一样,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组合,既保证基本功扎实,又激发每个人的特长。
二、互动式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
(一)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架构
1.课前微课导学建立认知基础
在"四喜饺"教学单元中,教师可提前制作5-8分钟的显微摄影微课,通过延时摄影展示虾仁馅料在蒸制过程中的蛋白质变性过程。同时,使用微课嵌入交互式知识图谱,学生点击"烫面面团"图标即可查看不同水温下面粉糊化度的三维模型对比。针对"面点造型美学"抽象概念,可开发AR识别卡片:扫描教材中的牡丹酥线描图,终端自动生成360°旋转的立体造型,并标注出花瓣层叠的黄金比例参数。系统设置预习检测关卡,如拖动滑块调节"三鲜馅料"的肥瘦比例,实时生成质地预测曲线,错误操作将触发"馅料出水成因解析"弹窗。
2.虚拟实训突破传统场地限制
虚拟面团实验室配备触觉反馈装置,学生可佩戴数据手套练习"龙须面"拉制技法时,系统会根据拉力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虚拟面团的延展特性。当检测到扯面速度超出安全阈值,环境会模拟面团断裂的触感反馈。在"广式虾饺"实训模块,设置原料变量调节器:学生尝试将传统配方中的澄粉替换为葛根粉时,系统会即时模拟面皮透光度变化,并预警"蒸制后易开裂"风险。虚拟厨房的AI助手可分解复杂工序,如将"荷花酥"制作拆解为18个步骤节点,完成每个节点自动生成截面结构透视图。[3]
3.实体课堂聚焦重难点突破
教师利用虚拟实训数据云图,锁定80%学生出现失误的"油酥面团起酥"环节。课堂配备智能温控电磁炉与红外热成像仪,实时投射油锅温度分布云图。当演示"炸制开口笑"时,教师调取往届学生操作的热力曲线对比图,标注出160℃-180℃的最佳起酥区间。针对"提褶包"收口难题,可采用4D打印技术制作剖面教具:轻轻扭转教具即可观察面皮褶皱的应力分布变化。课堂设置"缺陷品解剖台",运用内窥镜探入蒸制失败的烧卖内部,分析面皮厚度不均导致的汤汁渗漏机理。
(二)多维度交互机制构建
1.工艺演示的实时直播与回放
搭建多机位智能直播系统,非遗传承人演示"一根面"技法时,全景摄像机追踪面线轨迹,显微镜头聚焦手指揉捻力度变化。学生端可自由切换6个视角,回放时开启"数据图层"显示甩面速度(0.8m/s)、旋转角度(220°)等参数曲线。在"面塑造型"直播中,系统自动识别学生跟做时的形体动作,当检测到手腕翻转角度偏离标准值15°以上,即时弹出局部动作的特写对比画面。直播数据库已收录32位大师的217项核心技法,支持"帧级标注"检索,如输入"牡丹酥花瓣层数"可精准定位相关演示段落。[4]
2.操作流程的智能纠错系统
智能厨具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学生在和面机上练习"抄拌法"时,压力传感器检测腕部发力曲线,当出现连续3次"翻拌幅度不足"即触发声光提醒。针对"月牙饺"捏制工序,动作捕捉系统建立22个关节点位模型,若检测到食指推褶频率低于2次/秒,会自动调取优秀案例的肌肉运动热力图进行叠加对比。蒸制环节的AI品控系统,可通过图像识别分析"叉烧包"裂口形态,将"火山口状爆裂"与"馅料水分超标"建立关联诊断,推送"馅料预炒脱水"解决方案。
3.学习社群的协同创新平台
云端创新工坊设有"配方实验室",学生可拖拽不同地域食材图标(如云南玫瑰酱、山东阿胶糕)进行数字化重组,系统模拟"鲜花饼夹阿胶馅"的烘烤变色过程。在"二十四节气面点设计"项目中,团队成员通过3D建模工具调整"清明青团"的艾草汁配比,实时观察虚拟成品的色泽饱和度变化。社群投票产生的"低糖桃山皮月饼"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进入试制阶段,使用食品级3D打印机逐层堆叠馅料与饼皮。平台设立"技艺传承接力"专区,高年级学生可将改良的"翡翠烧卖"技法封装成数字教学包,供新生在虚拟厨房中继承发展。[5]
三、教学实践的关键实施路径
(一)数字资源库建设标准
以《中式面点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框架,构建分层递进的三级资源体系。基础层围绕原料特性认知,开发可交互的原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高精度显微影像观察不同种类面粉的蛋白质网络分布,利用触控屏手动调节光线角度,直观对比高筋粉的致密网状结构与低筋粉的松散结构差异。同时,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将小麦研磨过程拆解为12道动态工序,学生可自主操作虚拟石磨,观察碾压力度对出粉率的影响规律。进阶层以技法传承为核心,整合非遗技艺与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动作捕捉系统记录非遗大师制作"盘丝饼"的全流程,生成可逐帧解析的三维动态模型。教学模块设置"技法镜像"功能,学生在模仿拉丝动作时,系统通过骨骼追踪对比自身手法与标准动作的差异,重点提示手腕旋转幅度偏差超过5°的环节。针对发酵、擀制等关键技法,可开发参数化模拟程序:例如调整水温变量时,虚拟面团会实时呈现面筋形成速率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水温与面团延展性的关联机制。[6]
拓展层可围绕地域特色技艺创新,构建开放式创作平台。比如山西花馍的造型纹样经数字化解构后形成可编辑的矢量图库,学生可自由组合牡丹、锦鲤等传统图案元素,通过拖拽控制点调整花瓣的立体弧度与层次关系。系统内置"文化基因库",提供不同地域面食的文化背景资料,如在设计陕西花馍时自动关联关中民俗图案库,确保创作兼具技艺规范与文化内涵。标准化工艺视频需采用多维度记录模式,在拍摄"荷花酥"炸制过程时,同步捕捉油温变化曲线与面皮膨胀的动态关系,形成可交互的工艺流程图。五感交互系统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发酵室,通过手柄操作感受面团不同发酵阶段的黏度变化,嗅觉模块释放对应阶段的麦香与微酸气息。HACCP管理模式融入实训全流程,例如在"鲜肉月饼"模块中,学生操作虚拟烤箱时若未达到馅芯安全温度,系统将触发食品安全事故模拟——展示菌落滋生动态画面,并关联《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的弹窗解析,强化规范化操作意识。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
四阶教学法在"象形面点"单元的实施中形成闭环体系。线上预习阶段采用增强现实(AR)动态拆解技术,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扫描"刺猬包"实体时,系统会通过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可逐层剥离观察面皮刺状纹理的成型逻辑。每根面刺的力学参数(长度12±0.5mm,基部直径2.3mm)均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剥离过程中同步显示面皮延展系数从0.8到1.2的动态变化曲线。虚拟试做环节的智能模拟器引入故障数据库,当学生将醒发温度误设为38℃(标准28±2℃)导致面团塌陷时,系统不仅调取往届优秀案例的温控策略,还通过迁移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纠错方案——如针对南方潮湿环境推荐"三段式发酵法"。[7]
课堂精讲阶段构建多模态教学空间,非遗大师的全息投影设备采用光场显示技术(分辨率8K,视角120°),在演示"金丝烧卖"拉花技法时,学生可裸眼观察面丝在空气中飞旋的立体轨迹。专业教师同步调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将大师手法拆解为面筋蛋白的麦谷蛋白-醇溶蛋白交联过程,实时显示二硫键断裂与重建的微观动画。实训练习环节配置智能工作台,当学生练习"菊花酥"切制时,激光位移传感器以0.01mm精度监测刀具轨迹,若连续三次偏离预设路径超过15%,工作台自动切换为辅助模式,通过触觉引导完成标准36瓣切割。
面点造型设计交互软件深度融合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传统纹样基因库已收录从敦煌壁画到故宫文物中的127种经典图案。在设计"中秋玉兔月饼"时,学生可调用唐代月宫纹样的矢量模板,通过参数化设计界面调节兔耳弧度(30°-75°)、桂花颗粒密度(50-200点/cm²)等变量,NVIDIA Omniverse引擎实时渲染出光影流转的4D效果预览。云端评价系统构建"技艺-艺术-市场"三维评估模型:AI算法依据《中式面点造型规范》检测纹样排布均匀度(公差±0.3mm);行业专家通过VR评审室对作品进行360°细节品鉴;消费者体验数据则来自商超智能货架的驻留时长统计与微表情分析。入选数字传承链的作品需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认证,例如调取"惊蛰青团"造型方案时,学习者需在虚拟厨房中完成前序的"艾草汁乳化""糯米粉配比"等6项技能认证,每个操作节点均经哈希算法加密存证,形成不可篡改的技艺传承图谱。
四、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学习成效的质性提升
在"荷花酥"分层结构教学中,学生通过显微CT扫描技术对炸制后的酥点进行虚拟拆解,可逐层观察油皮与油酥的叠压状态。当发现某次实操中酥层粘连比例超过30%时,系统自动调取虚拟拆解模型中的理想剖面图进行叠加比对,学生据此调整擀制力度,使分层合格率提升至82%。动作捕捉系统深度优化操作细节:在"虾饺捏褶"训练中,学生佩戴指关节传感器练习,系统实时生成12项手部运动参数的热力图。例如,某学员原拇指推褶幅度达8.2mm(标准值5±0.5mm),经3周轨迹矫正训练后,其捏褶效率从每分钟12个提升至18个,且褶纹均匀度标准差由0.37降至0.15。
沉浸式创新工坊催生特色作品:学生利用3D食材打印机复刻故宫文物"青玉白菜"造型时,通过虚拟应力测试调整面团的延展系数,最终实现0.1mm精度的叶片纹理还原。在"低糖面点开发"项目中,学生借助味觉模拟器测试代糖配方,结合消费者口感偏好大数据,研制出赤藓糖醇占比18%的桃山皮月饼,较传统配方糖度降低40%,斩获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近两年数据显示,学生原料损耗率下降37%,作品入选"老字号新品名录"12项,获得外观专利9项。
(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基于学习行为分析平台,教师构建动态教学策略库。例如,系统发现65%学生在"发酵面团整形"环节出现回缩现象,自动生成包含"醒发湿度补偿方案""面筋松弛手法"等5种干预策略的决策树。在"广式莲蓉包"教学中,教师依据实时掌握的12组实训数据,将传统示范教学改为"缺陷修复工作坊",重点攻克学生得分率最低的收口开裂问题(原合格率仅54%)。
智能评教系统实施全流程质量监控:课堂中嵌入无感评价装置,通过表情识别技术捕捉学生困惑时的微表情(如皱眉频率>3次/分钟),即时触发知识点重播机制。课后扫码评价界面设置三维度评分体系——"技法解析清晰度""创新启发值""文化渗透力",系统自动生成雷达图并关联教师成长档案。近三年数据显示,教师教案更新周期从学期级缩短至周级,教学策略迭代效率提升120%。
师生共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将评教数据与虚拟实训记录交叉分析,发现传统"四折法"教学存在认知瓶颈后,开发出"渐进式折叠训练器",该教具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依托改进后的教学体系,教师团队出版活页式教材《智能时代面点工艺新解》,其中"虚拟与现实融合教学"章节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核心内容,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改革范式。
结论
互联网技术深度赋能重塑了中式面点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建立即时互动的反馈机制、开发智能化的评价系统,有效提升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效率。未来应着重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在保持技艺本真性的同时,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形态。这对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烹饪人才、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清保. 如何上好中职烹饪专业的中式面点实操课[J]. 文渊(中学版),2021(1):540-541.
[2]李晓梅.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中式面点技艺”教学中的运用——以秋叶包的制作为例[J].教师,2022,(13):123-125.
[3]赵青梅.教学做评一体化:中式面点技术教学破茧之路[J].中国食品工业,2024,(24):168-170.
[4]谢丽玉.中式面点实践课中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探索[J].厦门科技,2024,30(05):45-47.
[5]施树.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中式面点制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食品工业,2024,(15):170-172.
[6]廖如萱.浅谈中式面点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食品,2022,(24):49-51.
[7]穆佩.浅谈如何提高面点烹饪实训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88-89.
作者简介:赵莹,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聊城,研究方向 :烹饪与营养教育
课题:长垣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中式面点制作工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G2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