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性创新作业探索
戚晓飞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2130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学段,探讨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性创新作业。在“双减”政策及新课改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现状,提出创新性作业设计策略,并阐述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与预期成效,旨在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正确劳动观念提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劳动教育融合;创新作业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材蕴含丰富劳动资源,将劳动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既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助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而实践性创新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这一融合具有关键作用。
一、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历史教材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壮举,如原始农耕生活中人类对农业生产的探索;也有现代人们通过劳动掌握的先进技术,同时涌现出一批为祖国建设不断努力的优秀劳动人才,像一五计划前后出现的焦裕禄等劳动模范。这些内容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目标契合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与劳动教育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认识劳动最光荣的目标相契合。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体会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劳动教育目标可借历史课程达成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成果源于劳动,从而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崇尚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观念,并激发以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愿望。历史人物的劳动故事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等积极的劳动精神。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可从古人的劳动方式和技术中汲取经验,如了解古代农耕技术、手工技艺等,为发展自身劳动能力提供参考。
二、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性创新作业设计策略
(一)项目式作业
依据历史课本和劳动教育目标设计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式学习主题,主题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古代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历史建筑中的劳动智慧”等,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步骤、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方向和实施步骤。根据项目式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是实地参观、动手操作、模拟体验等。如在学习古代纺织历史时,组织学生参观纺织博物馆,了解纺织工具、工艺流程,学生亲自动手纺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经验教训。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反思、报告等方式。
例如,农耕体验项目——《中国古代农业史——农耕体验项目》项目背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出现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例如,原始农耕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等,让学生通过农耕体验项目,认识古代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智慧。项目目标:学生能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掌握基本的农耕技能,体会劳动的价值。
项目步骤:
知识学习:在课堂上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农业生态园,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和古代农业工具展览。
农耕实践:安排学生在农田中进行播种、除草、灌溉等农耕活动。
总结反思:让学生撰写农耕体验报告,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二)角色扮演作业
围绕培育劳动意识这一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扮演中完成角色,充分体会劳动在历史事件中的影响和价值,比如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等。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思维水平、兴趣水平和历史角色扮演的知识储备水平,选定和教材中历史事件相关的、学生感兴趣、适合扮演的简单或复杂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比如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历史,选定的扮演历史场景和历史角色应相对简单,比如扮演古代的农业劳动生活;初二、初三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可选取复杂一些的,比如扮演变革、战争等。从教材内容中选择和劳动教育相关的角色扮演素材,让在历史的熟知场景中完成劳动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有权利和机会自由选择扮演什么角色、角色怎样行动以及角色与角色的对话,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让学生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作业。关注学生扮演角色行动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知识与劳动教育观念的落地情况以及团体协作能力等,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比如“原始的农耕生活”,让学生分别扮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体验他们的劳作生活,学生模拟种地、饲养家畜、烧制陶器等劳动场景,认识原始的农耕文明中劳动的起源、特点等。学习商鞅变法时设置角色扮演作业。学生分别扮演商鞅、秦孝公、守旧贵族、农民等角色,表现变法过程中不同阶层对劳动、对变法的态度等,在模拟争辩、决策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变法对劳动生产、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让学生扮演工厂主、工人、发明者等角色,模拟工厂生产、技术发明、工人罢工等情况,感受工业革命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跨学科实践作业
要契合初中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如通过作业让学生理解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融合学科知识:挖掘历史课程中与地理、生物、美术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农业知识融入于地理的土壤知识、气候知识、融入于生物的农作物生长知识,古代建筑融入于美术的建筑美学。如创设结合学生生活与历史情境下的劳动生活情境,使学生如同亲历其事,如开设模拟中国古代集市贸易的情境,通过买卖过程使学生参与商品贸易劳动实践。给予学生作业内容主题、内容形式、伙伴组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己充分调动主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创新。如学生自主选择某历史时期的一种劳动行业,进行研究学习、劳动实践。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从历史知识的运用,劳动技能,与伙伴的沟通与合作等方面进行。
比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链接地理学科中的气候、土壤与农业的关系,生物学科中的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种植方式。作业设计: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古代农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研究农作物在不同时期的种植区变迁(运用地理学科)、种植的技术改良(运用生物学科),做成手抄报(美术学科)展示研究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劳动基地进行种植,体验古代农民的劳作。
再如,《古代手工业》和美术学科的工艺美学、物理学科的材料特性、制作原理相结合。作业设计:以古代陶瓷制作或丝绸纺织为例,学生先分析其历史发展和工艺特征(历史学科),然后运用美术知识设计一件古代风味的陶瓷或丝绸作品的花纹。有条件的让学生用简单材料尝试制作陶瓷模型或纺织小样(劳动实践),并说明制作过程中用到的物理原理。
四、实践性创新作业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劳动教育专家等组成的教师培训专项小组。校领导负责整体规划与协调资源,骨干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经验,劳动教育专家给予专业理论支持。如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商讨培训计划、内容及实施细节。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培训中的职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监督;后勤部门保障培训场地、设备等物资供应;历史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完成培训任务并在教学中实践应用。
(二)师资保障
选拔校内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方面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讲师,分享成功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如开展校内公开课,让骨干教师展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创新作业。邀请校外劳动教育专家、课程设计专家等为教师进行培训讲座,介绍最新教育理念、创新作业设计方法等。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研讨会,拓宽教师视野。
(三)资源保障
收集整理相关教材、优秀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学习参考。编写校本教材,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和劳动教育特色,设计适合本校的实践性创新作业。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上传培训视频、课件、作业设计模板等资源,方便教师随时学习。建立交流论坛,让教师分享培训心得、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四)制度保障
制定严格的培训考勤制度,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与考核。将考勤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作业设计方案评估、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等。考核合格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考或再次培训。设立培训奖励机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奖金、晋升职称优先等。
结论:
初中学段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作业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创新的尝试,有利于在合理化设计作业形式及建立保证机制的基础上顺利进行历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运杰.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7):72-74.
[2]姚瑶,彭瑞轩.初中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11):177-180.
[3]贾生石.初中历史教学融会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构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