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式衔接策略与幼小平稳过渡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
石蕊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幼儿园至小学阶段过渡问题,探究渐变式衔接策略对幼小平稳过渡产生影响机制。通过环境创设与适应、内容选择与整合、评价实施与反馈三个维度,分析渐变式衔接策略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培养、能力提升与效果优化。科学合理渐变式衔接策略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学焦虑,增强适应能力,促进幼小衔接平稳过渡,为幼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渐变式衔接;幼小过渡;心理培养
引言: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关键期,此阶段过渡质量直接关系未来学习发展。现行幼小衔接普遍存在断层式问题,造成幼儿适应困难、学习压力骤增等现象。渐变式衔接策略是新型教育理念,强调循序渐进、平稳过渡,通过环境、内容、评价等多维度系统构建衔接机制。需要通过探究渐变式衔接策略与幼小平稳过渡间正向关联,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渐变式衔接环境的创设与适应,幼小过渡心理的培养与引导
物理环境方面,将幼儿园活动室布置融入小学课堂元素,如设置简易课桌椅、黑板报、图书角等,让幼儿提前感知小学环境氛围;同时保留部分游戏区域,实现环境渐变过渡。心理环境方面,教师应逐步调整师幼互动方式,从全程陪伴转变为适度引导,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注重树立积极规则意识,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集体生活规范。社交环境方面,组织幼小共融活动,促进幼儿与小学生建立联系,减轻陌生环境引发焦虑。
幼小过渡心理培养聚焦幼儿情绪调适与心理准备,为入学奠定稳固心理基础。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幼儿认识并表达复杂情绪,通过情景剧表演、绘本阅读、团体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面对情绪变化;教师适时给予情感支持,陪伴幼儿度过敏感期。学习动机层面,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讲述小学有趣故事、展示小学生作品、观看小学生活纪录片等方式,建立积极入学期待;同时避免过度美化或夸大小学生活,保持客观认知。自我效能感层面,鼓励幼儿挑战略高于现有能力任务,体验成功喜悦;设置阶梯式难度活动,让幼儿经历我能行体验,增强应对挑战信心。心理韧性层面,创设适度挫折情境,引导幼儿学习面对困难、寻求帮助、调整策略等方法,培养坚韧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预先构建心理资源库。
二、渐变式衔接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幼小过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学科知识方面,分析小学一年级各学科核心内容,向前追溯幼儿园需要铺垫概念与经验,构建内容衔接图谱。学习方式方面,在保留游戏化学习基础上,逐步引入小学化学习元素;采用“游戏—半结构化活动—结构化学习”渐进模式,帮助幼儿自然过渡至小学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强化自理能力培养;设置模拟小学情境,练习排队、举手发言、课间活动等常规,减少入学后适应困难。幼小过渡能力培养着眼未来发展需求,注重核心素养构建。认知能力方面,培养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与思维力等基础认知技能;通过游戏化认知训练,提升认知加工效率;引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单思路,培养初步思维品质。
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丰富词汇储备,鼓励完整表达想法;通过讲述、讨论、辩论等形式,提升逻辑表达水平;培养倾听理解能力,为小学课堂互动做准备。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体验探索乐趣;培养基本学习习惯;引导制定简单学习计划,初步体验自我管理。社会性能力方面,培养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游戏、小组活动等形式,学习遵守规则、轮流发言、分工协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引导处理同伴冲突,学习情绪管理策略;培养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为融入小学集体生活做好铺垫。创新能力方面,保护好奇心与想象力,鼓励提出不同想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多角度思考;肯定创新尝试,培养勇于探索精神。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渐变式衔接评价的实施与反馈,幼小过渡效果的监测与优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整合教师观察、幼儿自评、家长反馈、小学教师建议等多方信息,构建立体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研讨会、联合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各方交流协作。评价内容综合化,涵盖认知能力、社会情绪、学习习惯、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关注学习兴趣、抗挫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深层指标;建立幼小衔接能力指标体系,明确阶段目标与期望。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情境测试、访谈交流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注重真实情境评价,避免考试化倾向;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记录成长轨迹变化。评价过程透明化,及时向幼儿与家长反馈结果;尊重个体差异,避免横向比较;强调发展视角,关注进步而非等级。
幼小过渡效果监测与优化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确保衔接工作实效性。短期效果监测,关注幼儿园毕业前适应性表现;通过模拟小学情境测试,评估预备性水平;针对薄弱环节,调整优化衔接策略。中期效果监测,关注入学初期适应情况;与小学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班级整体状况与个别差异;分析适应问题原因,反思衔接工作成效。长期效果监测,追踪幼儿一年级全学期发展情况,关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综合表现;收集小学教师、家长与幼儿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效果优化策略包括个体化支持,针对适应困难幼儿,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组织小组辅导活动,帮助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必要时提供专业心理支持。机制化保障,建立幼小衔接协同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与合作模式;制定可操作性工作指南,规范衔接流程与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资源互通与经验交流。专业化提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衔接工作能力;组织跨学段教研活动,促进幼小教师相互了解与理念融合。
结论:通过探究渐变式衔接策略与幼小平稳过渡间关系发现,渐变式衔接环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心理状态,减轻入学焦虑,增强环境适应力;渐变式衔接内容选择与整合能有效提升幼儿认知、语言、自主学习等核心能力,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渐变式衔接评价实施与反馈机制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科学监测与持续优化,保障过渡效果。渐变式衔接策略确实与幼小平稳过渡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应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构建系统科学衔接体系,促进教育连续性,实现幼小教育和谐衔接与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杏.科学衔接促进幼小平稳过渡的策略[J].科教导刊, 2017(2X):2.
[2] 徐丽云.分析"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措施[J].语文课内外, 2022(4):10-12.
[3] 张晓丹.“渐变”衔接: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探索[J].读写算,2024,(3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