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李晨晨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剖析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探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梳理教学核心要素与难点,进而提出相应对策。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面临教学方式陈旧、情感体验缺失、时代联系不足等困境,需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教学创新。探究期望能够为推动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革命传统;课文教学

引言: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众多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这些作品蕴含丰富精神内涵,承载着特定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佳载体。然而现阶段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发挥。因此深入探究教学困境、把握核心要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对促进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成因探究

长期以来,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停留于表层解读阶段,无法触及文本深层内涵,教师常采用满堂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将重点放在讲解文章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忽视学生主体体验导致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政治意义灌输,忽视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挖掘,使课堂氛围沉闷单调学生难以产生阅读愉悦感,更谈不上情感认同与价值观内化。这种浅层次、形式化教学方式,使革命传统课文成为学生眼中必须学习但缺乏吸引力内容,难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零散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各章节间联系不紧密无法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二是教师自身革命传统教育理解有限,部分教师对相关历史背景认知不足,无法准确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与时代内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三是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行考核体系过分注重知识点掌握情况,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致使教师教学目标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当代学生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发生显著变化,而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方式却未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现象突出。一方面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多反映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事迹与革命历史,时代背景与现代学生生活经验差异巨大,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参与互动需求,缺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环节,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二、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与难点突破

把握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核心要素需从情感唤醒、思想引领、精神传承三个维度入手,构建立体化教学框架。情感唤醒阶段应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引领阶段突出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提炼作品中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精神传承阶段强调现实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传承革命精神。教学过程中面临学生情感认同困难、历史背景理解不足、现实联系不够等难点问题,需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突破。具体而言应当采用情境体验法激活学生情感,通过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还原历史场景;采用比较阅读法加深学生理解,将革命传统作品与现当代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以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一课教学为例,应当设计爱国情怀主题教学方案。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应当播放抗战时期相关历史影像,介绍艾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被迫流亡外国却始终牵挂祖国情感。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诗句,感受诗人强烈爱国情怀,分析诗歌反复咏叹、排比句式运用等艺术特色,体会意象背后深层含义。情感升华环节组织学生朗诵作品,在声情并茂表达中体会诗人爱国之情;拓展延伸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抗战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家表达爱国情感方式;开展“我眼中祖国”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通过多维度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既准确把握诗歌文本内涵又深刻理解诗人与时代背景间关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从知识学习到价值认同转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的创新路径与方法构建

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模式束缚,探索多维度教学路径,构建富有创新性教学方法体系。其一情境化教学路径应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二体验式学习方法能突破传统讲授局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方式亲身感受革命精神;其三项目化学习策略可拓展课堂空间,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而跨学科融合教学途径能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学习与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认知框架;信息化教学手段应充分运用,利用网络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摒弃单一知识考核方式,建立包含知识理解、情感体验等多元评价标准,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形式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课为例,需要设计黄河精神主题教学活动。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搜集黄河图片、视频资料,了解黄河历史文化背景;课堂导入环节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呈现黄河壮阔景象营造浓厚爱国氛围。文本解读环节采用整体感知—分段品析—主题探究三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思想内涵;活动体验环节组织学生分组朗诵课文,以抑扬顿挫声调体会作品气势磅礴特点。拓展延伸环节开展“我与黄河”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古今文学作品中搜集黄河形象,比较分析黄河意象在不同时期象征意义变化;并组织黄河精神当代传承讨论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黄河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多元化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以及情感熏陶多维目标。

结论: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面临多重挑战,需要教师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准确把握教学核心要素,积极探索教学创新路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等多种途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教学走向深入,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奠定坚实基础,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以诚,毕林建.部编版初中语文红色选文价值及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 2024, 43(5):5-7.

[2] 杨云.初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研究[C]//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 2024.

[3] 鲍文霞.部编版初中语文红色题材课文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