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探究
孙大伟
涞源县燕赵学校 074300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是美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及欣赏能力培养困境,提出优化教学方法策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水平,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欣赏能力培养模式等措施建议。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式学习模式,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美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欣赏能力;审美感知
引言:美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欣赏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形成关键期,此时期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感受、理解、评价能力,对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品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从教学现状、方法策略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与改革,以构建科学有效美术欣赏能力培养体系。
一、审视美术教学现状,分析欣赏能力培养困境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普遍呈现出重技能轻欣赏现象,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绘画技巧训练,忽视欣赏课程价值。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艺术知识,缺乏主动探究机会,导致其欣赏能力停留于表层感知阶段,无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缺少对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同时对现代艺术引入不足,使学生无法形成广阔艺术视野。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欣赏教学质量瓶颈,部分教师自身欣赏素养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储备,无法进行深度引导。欣赏教学活动则流于形式,往往采用简单讲解方式缺少互动体验环节,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其审美兴趣。硬件条件限制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学校缺少专业美术欣赏教室,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难以创设逼真的欣赏环境。
欣赏能力培养困境还体现在评价机制单一上,现有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缺乏科学客观标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欣赏能力发展状况。家庭教育配合不足也制约着学校美术欣赏教育成效,部分家长对美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中缺少必要艺术熏陶氛围,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而且课程安排不合理,美术欣赏课时间有限,内容安排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教学内容未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分层设计,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培养困境,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二、优化教学方法策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水平
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先应从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入手营造丰富艺术氛围,通过布置美术角、设立作品展示区及开展主题艺术节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接受艺术熏陶。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写生,亲临现场感受艺术魅力。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引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观察作品,感受艺术语言并挖掘作品内涵。应当采用问题链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欣赏深度;情境创设同样重要,教师应当通过音乐配合、故事导入等方式营造与作品相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而游戏化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应当设计艺术猜谜、拼图还原等活动,在轻松氛围中提升欣赏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需要带领学生走进艺术作品进行沉浸式体验,增强感知效果;比如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利用能够拓展课堂教学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学习资源。体验式学习强调亲身参与,可以通过模仿创作、材料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加深对作品理解。比较欣赏法能够培养学生鉴别能力,需要选取不同题材、风格及流派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异同提高审美判断力。生活化教学方式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需要开展身边美术馆活动,让学生搜集生活中艺术元素建立艺术与生活联系。项目式学习模式则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如民间艺术寻访、校园艺术地图绘制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综合欣赏能力。这些方法策略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感知水平,促进欣赏能力全面发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欣赏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应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着手,摒弃单一结果评价模式,构建过程—结果相结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参与度、思考深度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表现。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欣赏活动全过程,包括观察笔记、感想随笔等形成完整成长档案;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进步,通过前后对比肯定每位学生点滴进步,增强学习信心。自评互评结合拓展评价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相互评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绩效评价关注实际表现,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作品解读以及口头报告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欣赏能力水平。
构建欣赏能力培养模式需要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按照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知识结构。可以按年级设置不同主题如低年级以感知形、色、质为主,中年级关注构图、技法风格,高年级探究艺术流派、文化背景等。而跨学科整合要打破学科壁垒,将美术欣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有机融合构建综合性学习情境;如与语文结合,通过诗画互鉴;与音乐结合,探索声画关系;与历史结合,了解艺术发展脉络。分层教学则要满足个性需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级内容,让每位学生获得适切发展。家校社联动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家长工作坊、社区艺术节等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收集整理优质数字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共同构成完整欣赏能力培养模式,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结论: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审美素养形成,影响其未来发展。通过审视当前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应充分认识欣赏教学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并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完善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家庭与社会也应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审美情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敏.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24):119-121.
[2] 王成友.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2020.
[3] 高登先.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 2020(7):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