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

作者

苏芷晗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文化自信视阈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不仅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涵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中,红色音乐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感;传统音乐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在文化自信的视阈下,探究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为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我们既要珍视红色音乐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又要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让两者在新时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这种互融共生,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关联

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袁静芳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1] 中指出,传统音乐的曲调体系为后世创作提供了深厚根基。革命战争年代,许多红色歌曲正是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如《东方红》源自陕北民歌《骑白马》,既延续了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质,又注入革命内涵,恰如书中所论,传统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让红色旋律更贴合时代需求与人民心声。

从文化内涵来看,红色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追求。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红色音乐则以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以及对新中国的期盼。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为它们的互融共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三、新时代红色歌曲创作中“传统基因”的创新转化案例分析

(一)旋律与曲调的创新转化

在旋律与曲调方面,新时代红色歌曲创作借鉴传统音乐元素并创新转化。如《不忘初心》融入传统五声调式,结合现代手法,兼具典雅与时代感。熊小玉在《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2] 中提到,红色音乐吸收地方音乐元素并创新是其特质,《不忘初心》正延续这一逻辑,以传统调式为基,赋予新表达,既守民族韵味,又传时代担当,引发共鸣。

另一首歌曲《点赞新时代》则将传统音乐中的民间小调元素融入其中。民间小调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能够迅速被大众接受和传唱。《点赞新时代》在吸收民间小调旋律特点的同时,采用了欢快、活泼的节奏,使歌曲充满了活力和正能量。它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将传统民间小调与现代红色主题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既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又使红色歌曲更贴近群众生活。

(二)歌词与语言的创新转化

歌词与语言是红色歌曲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红色歌曲在歌词创作中,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创新转化。刘忠、薛松梅在《中国音乐通史》[3] 中梳理了传统音乐与诗词歌赋的共生关系,指出其精炼含蓄、意境悠远的特质为后世创作提供养分。新时代红歌借鉴这些特点让歌词兼具文化底蕴与红色主题表达力,恰是传统语言艺术在当代的延续。

如歌曲《美丽中国走起来》的歌词,“美丽中国走起来,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让花儿绽放每一片土地”,语言简洁明了,富有画面感,同时借鉴了传统诗词中对仗、押韵的手法,使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歌曲通过描绘美丽中国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红色主题与传统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乐器与演奏方式的创新转化

在乐器与演奏方式上,新时代红色歌曲创作也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运用。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笛子等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新时代红色歌曲将这些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创造出了新颖的音乐效果。

歌曲《风华正茂》以古筝、二胡配钢琴、小提琴,让音乐层次丰富,既展传统魅力又营奋进氛围。王平在《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优秀歌曲集》[4] 中提及了红色歌曲常以传统乐器融现代元素,《风华正茂》正循此路,用乐器对话彰显新时代青年风貌。

在演奏方式上,一些新时代红色歌曲采用了传统音乐中的合奏、重奏等形式,并结合现代音乐的编曲技巧使演奏更加富有变化和感染力。例如交响合唱《黄河大合唱》的新时代改编版本,在保留原曲经典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乐器和演奏技法,同时借鉴了传统音乐中合唱的表现形式使作品的气势更加恢宏、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让听众在感受红色经典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独特韵味。

四、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互融共生的意义与路径

(一)互融共生的意义

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意义重大。传统音乐为红色音乐提供素材与底蕴,红色音乐则为传统音乐注入新活力。冯新平在《经典红歌90 首》[5] 中收录的作品印证了这一点:书中红歌既汲取传统音乐养分、凸显民族特色,又以时代主题让传统音乐元素焕发新生,推动其在新时代广泛传播,展现出两者共生共荣的文化价值。

这种互融共生还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当红色音乐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时,能够让人们在感受红色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创新,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升了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互融共生的路径

1. 加强文化研究与挖掘。深入研究红色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可融合点。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为两者的互融共生提供理论支持。

2. 推动创作创新与实践。鼓励音乐创作者在红色歌曲创作中积极运用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并进行创新转化。可以举办创作大赛、设立创作基金等,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更多优秀的融合作品。

3. 拓展传播渠道与方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广泛传播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融合的作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音乐节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作品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五、结论

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红色歌曲创作中“传统基因”的创新转化,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通过旋律与曲调、歌词与语言、乐器与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转化,红色音乐既保留了其革命精神和时代主题,又融入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互融共生,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两者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融合路径,推动红色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 熊小玉 . 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

[3] 刘忠、薛松梅. 中国音乐通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平. 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优秀歌曲集[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

[5] 冯新平 . 经典红歌 90 首 [M]. 花城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 红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