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对初中物理课堂融合信息技术的思考

作者

王艳春

邱庙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从初中物理课堂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出发,系统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与挑战。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探讨如何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创新教学评价方法。进一步聚焦学科能力提升,提出创新信息技术整合路径,促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建立,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融合,实现科学探究过程数字化转型。为物理教学实践提供思路,推动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信息技术融合

引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面临全新变革与机遇。核心素养导向教育理念引领物理教学朝向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探究等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需要解决问题。立足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从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优化策略与创新路径,以期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审视初中物理课堂,把握信息技术融合现状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已呈现多样化趋势,数字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微课、动画等媒体形式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常态,网络学习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等全方位学习支持。然而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应用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视听效果而忽视教学实质内涵,出现为用而用现象;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程度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支撑学科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教学实施效果差异显著;学校硬件设施配置不均衡制约信息化教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客观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学生学习方式呈现新特点: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渠道多元,交流互动需求提升个性化学习倾向明显。面对这些现状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角色定位,从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探索更加深入融合路径。物理学科特点决定其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契合性,微观粒子运动、电磁场分布、光学现象等抽象概念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形象呈现;复杂实验过程能够借助模拟仿真突破时空限制;数据采集分析工具能够提升实验精度与效率。然而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中常见问题依然突出:注重形式轻视内容,重视展示忽视互动,关注结果淡化过程。

二、立足核心素养培养,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物理核心素养包含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维度,信息技术应用须紧密围绕这些核心要素展开。教学资源建设应注重多样性与针对性,构建包含基础知识、拓展探究、实践应用等层次分明体系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微课视频制作应突出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学习任务设计应体现认知递进,引导学生完整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教学方法创新应突破传统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课前通过学习平台推送预习材料;课中借助互动软件开展实时评测;课后利用在线社区延伸讨论。问题设计应体现情境性、开放性与挑战性引发深度思考。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学习画像实现教学精准施策。教学评价改革应走向多元化、过程化方向,关注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实验操作、科学态度等多维指标。

以沪科技版八年级第五章《密度》教学为例,教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维教学场景。课前通过学习平台推送生活中关于密度应用微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材质物体为何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课堂中借助交互式白板,展示各种物质密度比较图表,让学生直观感受密度差异。实验教学阶段采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测量不规则物体密度,学生通过探究软件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结果。针对密度计原理理解难点,观看实验让学生观察浮沉状态变化,总结原理。课后布置探究任务:利用手机应用测量家中不同液体密度,制作密度柱,拍摄上传至班级讨论区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聚焦学科能力提升,创新信息技术整合路径

面向未来,信息技术整合物理教学应进一步深化,实现从辅助教学向重构教学转变。构建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借助混合式学习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智能导学系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路径。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借助协作工具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班级间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跨校交流。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深度融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借助数字化实验系统,实现数据精确采集与实时分析;通过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实验现象与规律。针对危险实验、微观实验或耗时实验,设计虚拟仿真替代。促进科学探究过程数字化转型,构建完整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综合素养。

沪科技版八年级第九章《认识浮力》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贯穿始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观看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动画视频,并通过在线平台回答为何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浮力等预习问题,教师收集分析学生回答,确定课堂教学重点。课堂导入阶段利用技术模拟潜水艇浮沉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浮力概念形成阶段,采用压力传感器与力传感器同步测量液体压强与物体所受浮力关系,建立二者联系。浮力大小探究环节,学生分组操作浮力测量装置,通过数字化实验系统记录物体浸入液体不同深度时所受浮力变化,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数据实时上传云平台,各组结果即刻汇总对比分析。课后学生通过协作平台完成浮沉子设计项目,运用浮力原理设计能自动上浮下沉玩具,制作过程录制视频,添加科学解释,最终在班级云空间展示交流。

结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信息技术融合需立足现实直面挑战。应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改进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聚焦学科能力提升构建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推进物理实验信息化改革,促进科学探究全过程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应用须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技术始终是实现教育目标工具而存在。未来物理教学信息化进程中应保持传统与创新平衡,理性看待技术作用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本质,培养具备科学素养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黄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融合应用探索[J].成才,2024,(S1):66-68.

[2]陈永.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融合教学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江苏省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2023:14-17.

[3]黄小玲.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J].广西物理,2022,43(0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