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红色经典,写青春感悟

作者

买晓悦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本文探讨革命题材课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品读红色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感悟革命精神涵养青春理想,构建读写融合教学实践。此类教学实践能够实现多重育人目标: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表达水平;另一方面培养爱国情感,传承革命精神促进价值观形成。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方式,探讨如何构建革命题材课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经典;革命精神;读写结合

引言: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蕴含丰富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类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写作中表达青春感悟。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阅读与写作割裂现象,学生阅读感悟难以转化为写作能力。文章基于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构建读—悟—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品读红色经典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感悟革命精神中点亮青春梦想,在读写融合教学中激发创作活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协同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品读红色经典,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经典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史,蕴含丰富情感与价值内涵,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感受革命先辈坚韧不拔精神与崇高理想信念。课堂上应当采用多元阅读方式如诵读感悟、角色体验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魅力。例如阅读《红岩》片段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解读精神品质,理解革命先烈面对艰难险阻仍然坚守信仰勇气。阅读指导上注重点面结合,既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又关注细节描写;既关注表层意义又挖掘深层精神内核;而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历史背景下人物行为选择,理解革命精神当代价值。

教师还应拓展阅读资源,将教材篇目与课外红色经典作品连接起来,构建系统阅读体系。比如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选段教学,推荐学生阅读完整作品,感受保尔柯察金成长历程,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形成对革命历史全景式认识,建立情感联结。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思考革命先辈面临困境时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展现勇气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这种情感积淀将成为后续写作重要源泉,为青春感悟提供精神支撑。

二、感悟革命精神,点亮青春梦想

感悟革命精神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肌理,捕捉作品中闪烁光芒,从而实现对革命精神内涵理解与感悟。教师应当通过设计情境体验、问题导学、小组研讨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革命文学作品所传递精神价值。引导环节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文本中哪些内容展现了革命精神?作者通过何种表达方式传递爱国情感?这些精神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有何启示?通过层层递进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表层阅读走向深层思考,实现对革命精神内涵把握。感悟过程需要联系历史背景与作者经历,理解文本产生语境与思想源泉,感受作者情感脉络,从而避免浅尝辄止式阅读。教师还应创设情感共鸣空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分享内心触动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种感悟并非简单灌输而是通过自主思考获得启迪,让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形成精神共鸣从而激发青春梦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点亮人生航程。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点亮家国情怀。课前需要安排学生查阅艾青创作背景——抗日战争风雨飘摇年代,诗人流亡他乡却心系祖国。课堂开始播放当时历史影像或配乐朗诵,创设情境氛围。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声音歌唱”等诗句,感受诗人即使身处险境仍然坚守爱国信念。通过提问“为何诗人用'嘶哑'而非'嘹亮'来形容歌唱声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处境艰难却仍坚持发声爱国决心。分析“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受诗人深沉爱国情怀。教师应当组织“我心中爱国诗人”主题讨论,让学生将艾青与其他爱国诗人作品联系起来,形成革命文学整体认知。并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当前和平环境,应如何传承爱国精神?可以通过哪些行动表达对祖国热爱?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合读写教学,激发创作活力

融合读写教学目的在于打破阅读与写作壁垒,构建语文学习完整链条,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在写作中展现思考。红色经典作品蕴含丰富思想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为学生写作提供鲜活素材与表达范式;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学习表达技巧把握语言特色,理解修辞手法感受情感表达方式,进而应用于个人创作。融合过程应遵循导—读—思—写—评模式,先导入写作主题,唤起学生写作兴趣;然后深入阅读文本,把握内容特点;接着思考文本与写作关联,提炼可借鉴元素;随后指导写作,引导学生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反思提升。写作任务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还要注重情感价值引领与思维能力培养。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读写结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与创作热情。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豪迈气势与深沉情感,感受诗人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塑造黄河形象。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会诗人如何通过黄河描写歌颂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与悠久文明。继而组织黄河精神今犹在主题讨论,让学生思考:黄河精神在当代有何体现?我们应如何传承发扬这种精神?在此基础上布置创作任务:以“我心中黄河”为题创作诗歌或散文,借鉴《黄河颂》表达方式,结合当代生活抒发爱国情怀。这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学习《黄河颂》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又引导他们将这些元素转化为个人创作能力,实现读写融合,激发创作活力。

结论:革命题材课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品读红色经典、感悟革命精神、融合读写教学三个环节,学生不光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更加深对革命历史理解,培养家国情怀。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传统阅读写作割裂状态,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拓展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更加科学有效读写结合模式,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蒋怡玫.语文新课标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24(36).

[2] 谢丽娴."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中的运用探究——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花溪, 2023(14):0037-0039.

[3] 王佳禾.革命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J].辽宁教育, 2023(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