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变更对施工管理的影响研究
魏洪云 张成良
身份证号 37032319790115002X 身份证号 370323199604220019
引言
给水排水工程是关乎社会民生和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与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变更难以避免。设计变更不仅会改变工程的施工内容和方式,还会对施工管理的多个环节产生冲击。深入研究设计变更对施工管理的影响,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一)工程前期勘察不足
工程前期勘察是设计的基础,若勘察工作不到位,会导致设计依据不准确,进而引发设计变更。部分勘察单位为追求进度,减少勘察点数量或降低勘察深度,使得获取的地质、水文等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例如,在地下管道设计中,若勘察时未准确探明地下障碍物的位置和分布,施工时就会发现管道线路与障碍物冲突,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
(二)设计过程存在问题
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不足,可能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一些设计人员对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仅依据规范和理论进行设计,使得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需求脱节。此外,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也会造成设计冲突。如给排水管道与电气管线的布置在设计时未充分协调,施工时出现交叉碰撞,需要对设计进行调整。
(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设计变更的重要因素。政策法规的调整可能会对工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环保标准的提高,可能需要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变更。周边居民的诉求也可能导致设计变更,若工程施工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居民可能会提出修改设计的要求,以减少不利影响。同时,材料市场的波动也可能促使设计变更,当某种设计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或供应短缺时,为控制成本,可能会选用其他替代材料,从而引发设计变更。
二、设计变更对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
(一)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设计变更会打乱原有的施工计划和工序安排,导致施工进度延误。一方面,设计变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设计修改、审批等流程,在此期间施工可能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变更后的施工内容可能需要新的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施工单位需要重新组织资源,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这也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例如,原设计的管道材质为钢管,变更为 PE 管后,施工单位需要重新采购 PE 管,施工人员也需要熟悉PE 管的连接工艺,从而导致施工进度滞后。
(二)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设计变更往往会使施工成本增加。首先,变更可能导致材料的浪费和额外采购,原有的部分材料可能因不符合变更后的设计要求而无法使用,造成浪费,同时需要重新采购新的材料,增加了材料成本。其次,施工工序的调整可能会增加人工费用,如因设计变更需要返工,会额外消耗人工工时。此外,设计变更可能导致施工设备的闲置或额外租赁,增加了设备使用成本。例如,某给水工程中,因设计变更增加了一个加压泵站,施工单位需要额外租赁大型吊装设备,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三)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设计变更若处理不当,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变更实施过程中,若施工人员对变更后的设计理解不透彻,可能会出现施工偏差。同时,变更后的施工工艺可能与原有工艺存在差异,若施工单位未能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也会影响工程质量。例如,在排水管道设计变更中,若管道坡度发生变化,施工人员若未严格按照新的坡度要求施工,可能会导致管道排水不畅,影响工程质量。
(四)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
设计变更可能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新的风险。变更后的施工内容可能涉及新的作业环境和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对新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例如,设计变更后需要在深基坑中进行管道施工,若未及时制定相应的深基坑支护和安全防护措施,可能会导致基坑坍塌等安全事故。
三、应对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变更的施工管理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
构建全流程设计变更管理体系,需明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四方主体的职责边界与操作权限。业主对变更的必要性负总责,设计单位主导变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论证,施工单位负责评估变更对施工工艺的影响,监理单位承担全过程监督职责。变更提出后,应在 3 个工作日内组织包含结构、造价、安全等领域专家的论证会,从工期延误风险、成本增减幅度、质量达标概率、安全隐患等级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重大变更(涉及投资超合同价 10% 或关键结构调整)须报住建部门及审计机构联合审批,附具三维模型模拟报告及替代方案比选表。
(二)加强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
搭建 “三位一体” 沟通平台:每日召开 15 分钟现场碰头会,解决即时性问题;每周举行视频协调会,由业主牵头梳理变更实施进度;每月编制《设计变更动态简报》,分发至各参建单位。设计单位在变更交底时,需提供 BIM 模型可视化演示、关键节点施工动画及纸质版变更说明 “三件套”,并留存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的签收记录。建立问题反馈闭环机制,施工单位发现变更与现场不符时,通过专用 APP 上传图文资料,设计单位须在 24 小时内给出书面回复,逾期未响应的将纳入履约考核。
(三)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应组织总工程师牵头的图纸会审小组,对照地质勘察报告、现场实测数据,重点核查管线冲突、构件尺寸矛盾等 8 类常见问题,形成《图纸问题清单》并限期整改。施工前需完成 300 米范围的地下管线探测、周边建筑沉降观测点布设等勘察工作,建立现场实景数据库。编制分级施工计划,对可能发生变更的区域预留 10% 的工期弹性,同时制定包含材料代用方案、工序调整流程的应急预案,组织桌面推演确保变更发生时 4 小时内启动响应。
(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变更实施前,施工单位需对作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应包含变更后工艺标准及质量控制点。监理单位需增加巡检频次,对隐蔽工程实行 “影像 + 文字” 双记录。安全管理方面,采用 JSA 工作安全分析法评估变更工序风险,针对高风险作业制定专项防护措施,配备足额防护用品并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现场安全状态。
结束语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变更对施工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会影响施工进度、成本、质量,也会带来安全风险。通过分析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采取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施工准备及强化过程控制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设计变更对施工管理的不利影响。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重视设计变更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智航 . 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 [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No.497(12):121.
[2] 陈金涛. 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探究[J].数字化用户 ,2020,000(029):26-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