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 四史” 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斯思

1 沈阳工学院 2 韩国明知大学

引言

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背景状况下,青年一代所有的历史认知以及价值认同显得格外关键。“四史”当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滋养成分以及育人资源,这些构成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素材内容。然而当下高校思政课程里,“四史”相关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并且融入机制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较为突出,以至于难以充分发挥出其铸魂育人的作用,迫切需要凭借系统研究来加以破解。

1 新时代“ 四史” 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源自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核。“四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它们彼此关联且有机统一,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党史作为核心,记载了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程;新中国史呈现出国家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史彰显出制度的活力;社会主义发展史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着重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为“四史”教育给予理论指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使思政课程借助历史来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历史认同与价值自信。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有关历史学习的关键论述,为“四史”融入思政课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遵循,保证教育方向与时代要求高度契合。

2 当前“ 四史” 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问题

当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存在多方面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四史”内容与思政课程核心模块的衔接较为松散,大多以孤立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缺少系统性的设计,很难形成育人合力。于教学实施过程中,传统讲授式教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情境体验、互动剖析等方式的应用不够充分,致使历史叙事与现实关照相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资源支撑角度来看,“四史”教育素材分散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数字化、可视化资源十分匮乏,无法有效适配新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另外部分教师的“四史”素养不足,跨学科整合能力欠缺,这对教育融入的深度与效度产生了制约,影响育人目标的达成。

3 新时代“ 四史” 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

3.1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嵌入“四史”教育核心要素

要推动“四史”教育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之中,需要搭建起科学合理的内容融合机制,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内容叠加。应当依据思政课程各个章节的理论脉络以及育人定位,对“四史”资源展开精准的筛选以及有机的整合,构建起“理论阐释—历史佐证—价值升华”这样的三层融合结构。凭借明确不同课程模块的“四史”嵌入重点,形成递进式的内容链条,让历史素材成为理论讲解的生动鲜活载体,使得价值引领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叙事当中,以此保证课程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拥有历史温度。

比如于《思想道德与法治》里的“职业道德”章节,可嵌入党史中“大庆精神”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借助展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史料以及当代工匠攻克技术难关的案例;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围绕“科技创新”主题,串联起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以及新时代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比不同时期的科研条件与攻关模式,将自主创新精神的历史传承以及时代发展具象化呈现出来。

3.2 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

突破传统讲授模式的局限,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导向来构建互动式教学生态,把历史叙事转变为可被感知、可以参与其中的教学体验。借助情境创设、技术赋能以及多维互动等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得“四史”教育从静态文本迈向动态体验,从单向传输变成双向共鸣,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里深化历史认知、厚植家国情怀。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当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遵义会议”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依靠角色扮演来参与会议讨论,体验历史决策的艰难过程;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设置“红色辩论台”,围绕“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实证展开辩论,教师依靠即时点评梳理历史逻辑,使抽象理论在思辨互动中变得生动且可感。

3.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四史”教育素材库

打造高质量的“四史”教育素材库需要构建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态,以此来解决现有素材同质化以及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要围绕思政课程各章节重点,对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遗存等原始资源展开深入开发,借助专业化解读、多媒体转化、主题化整合等方式,形成有学术性又富有感染力的资源集群,并且建立资源分级分类体系,达成与不同课程模块、教学环节的精准对接。

比如,可以组建“四史”微纪录片创作团队,拍摄《百年科技强国路》系列短片,记录从“两弹一星”到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每一集都配套科学家访谈实录以及技术演进图谱;搭建“改革开放口述史数据库”,收录个体户、企业家、科研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亲历故事,附上当年政策文件扫描件以及时代背景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

3.4 提升师资队伍“四史”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

教师身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关键载体,其自身有的素养以及教学能力,会直接对融合的实际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要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培育机制,借助专题研修、史料研读以及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夯实教师的“四史”理论基础,还要强化跨学科思维训练,引领教师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把历史叙事和哲学思辨、社会分析等多个维度的视角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有历史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的教学能力。

比如说,可以实施“双师共育”计划,组织思政教师和历史系教师联合开展“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一起开发教学案例;建立“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安排教师参与“重走长征路”实地研修,结合沿途党史遗址的实物,去研习怎样将长征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里的“实践论”“认识论”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方案以及课件资源。

结语

在新时代,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这是一项对铸魂育人有着意义的举措。要解决当前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体系断层、方式单一以及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借助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建强资源库以及提升师资素养等多种方式形成合力,如此才能使“四史”的养分深入融入思政课堂,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施润棋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7):133-135.

[2] 杨晓锋 , 刘宏玮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06):69-73.

[3] 董群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40(04):46-48.

2021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1CKS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