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红色场馆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价值研究
张辰辰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引言: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如何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是关键议题。红色场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深入挖掘红色场馆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价值,能够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局限,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现场,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红色场馆思政课建设迫在眉睫。
一、场馆及开展思政课情况概述
(一)场馆基本情况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是创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办事处 , 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据点,输送大量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建于 1959 年,馆内历史资料丰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 年到1946 年间的历史。
(二)纪念馆开展思政教育现状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发挥教育基地对思政教育的突出作用,从受众群体来看,学生是主要参与群体之一。学校常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将纪念馆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课堂,自2005 年起,纪念馆就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为组织前来参观的学生提供会议室、音响、场地等服务,还会配置单独的讲解员全程讲解,以便前来参观的师生更系统、全面的了解历史,进行更加深刻的思政教育。在活动形式上,2006 年起向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定期举办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八路军在西安办事处的历史,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同时,邀请党史专家、抗战老兵等举办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受众提供专业且深入的思政教育内容。此外,讲解员生动的红色故事讲解也是一大特色,以鲜活的语言和情感,将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开展红色场馆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资源开发
红色场馆,是中国共产党灿烂辉煌发展史的记忆复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载主体,也是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红色文化场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类,在其中的参观游览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情感、提升认同感。”[1] 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的博物馆,在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上有课程资源丰富和实用性的优势。红色场馆结合实物展品、图片资料、多媒体展示等资源,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等,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红色场馆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以纪念馆为例,纪念馆内陈列着众多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物品,如周恩来穿过的粗布睡衣、朱德穿过的风雨衣等,这些实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革命人物的重要线索。纪念馆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物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精神。同时,结合叶剑英等领导人为纪念馆的题字、题诗手迹等文献资料,全面展现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和坚定信念。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通过整合多元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
在红色场馆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教育成效、增强学生参与感与思想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实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思政课教师主讲模式”[3]。情境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生活环境和奋斗历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联动式协作则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场馆之间的多方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共同探索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红色场馆在培养人才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为例,这个红色场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是创新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和场景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4]。”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纪念馆内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实物模型等,都成为了学生直观感知革命历史、领悟革命精神的重要媒介。纪念馆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事件,精心设计模拟场景。例如,模拟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在抗战时期接收物资、安排人员往来的工作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爱国青年、物资运输人员等角色,按照历史背景和流程进行互动。在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妥善安排物资运输路线、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沟通协调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让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的工作艰辛和智慧,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与学校、高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整合多元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红色革命资源数字化开发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的体验,增进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5] 随着数字技术的的创新,纪念馆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值得探索。
(三)合作交流机制
红色场馆思政课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构建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影响力。校馆深度合作,共筑思政教育高地。学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纪念馆应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一方面,与学校共同制定思政课教学计划,将纪念馆的红色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需求,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可以设计以趣味故事为主的参观学习手册,引导他们在参观中了解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简单历史;也可结合历史教材,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如探讨西安事变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在推动国共合作抗日中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项目,让他们围绕纪念馆的历史文化开展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另一方面,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思政教师到纪念馆担任兼职顾问,为纪念馆的课程研发和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指导;纪念馆则安排讲解员到学校开展讲座或担任课外辅导员,分享红色故事和历史知识,丰富学校的思政教育形式。不同红色场馆具有各自独特的资源和特色,红色场馆之间应加强协同联动,促进交流与思想碰撞,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建立馆际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场馆的文物资料、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等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红色场馆思政课的现实价值
(一)社会教育价值
红色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 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 ,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 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6]。红色场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面向社会各界开放。通过开展红色场馆思政课,可以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走进红色场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思想塑造价值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 要注重方式方法 ,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意义 , 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的伟大历史 , 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8] 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红色场馆思政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平台。红色场馆中展示的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在纪念馆,学生可以了解到如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安进行革命活动的光辉足迹,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通过红色场馆思政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他们会明白,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时,红色场馆思政课还能够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学习价值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 思政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的也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红色场馆思政课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全面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必须创新并改革主要教学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并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学习、情景模拟、课题讨论、课堂辩论等方法活跃课堂实践。同时,要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广阔平台,紧密围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等实际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10] 在参观红色场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这种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同时,红色场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项目,如文物修复、讲解员培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结语
通过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作为红色场馆在思政课实践中的路径与价值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场馆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践路径和价值挖掘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红色场馆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方法,不仅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红色场馆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红色场馆与思政课的融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红色场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关注红色场馆的思政功能,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 期。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1 页。
[3] 骆郁廷,余焰琳:《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育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第3 期。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 年第7 期。
[5] 石元鹏,万远英:《数字思政的内涵特征、建设优势及实践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 年第6 期。
[6] 新华社:《习近平 : 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中国老区建设》,2021 年第5 期。
[7] 本报评论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放军报》,2022 年4 月26 日,第1 版。
[8]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4 页。
[9] 王超鹏:《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的讲话摘录》,《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3 年第9 期。
[10]《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 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 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 年第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