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机制探析
李晔
中共扎鲁特旗委员会党校
从生态资源规模看,扎鲁特旗拥有 380 万亩山杏林,这些山杏林具有固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通过山杏林资源开发实现其经济价值。目前看,扎鲁特旗在山杏林资源开发方面主要以采摘、杏林观光等初级开发为主,生态资源优势在转化成为经济优势过程中还存在产业链短、加工能力弱、经济带动范围有限问题 [1]。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更需要以生态产业化理论为指导,对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的逻辑基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生态产业化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对资源禀赋、服务功能进行转化,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产业化的本质是打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通道,通过对生态资源优势加工形成经济优势。强调在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强调市场化和资本化思路,通过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产业交叉渗透载体作用。新时期,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本地进行整合,通过创新驱动方式形成新兴经济形态,为县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在生态产业化语境下,扎鲁特旗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应将山杏林资源从单纯的生态屏障向综合产业体系转型。
(二)理论基础
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两山”理论为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哲学层面的理论指导。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并非经济发展的对立面,通过产业化路径可以将生态资源转化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产业发展重要前置条件,避免因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破坏,进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最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成为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重要理论指导。在生态产业化进程中涉及的主体多,必须对不同主体权责利益关系加以明确,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
二、构建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的机制
(一)产业融合机制:构建全产业链价值体系
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需要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加速产业融合,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产业链价值体系。从纵向层面看,应完善产业闭环,加强产业种植、加工、市场之间的联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运转。在山杏林资源开发过程中,前端要实现标准化种植,保证产品质量;中端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杏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后端要搭建电商物流网络,提升品牌形象。从横向层面看,要推动“生态 +”多元业态融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效应。通过横纵联合的全产业链价值体系构建,使山杏林产业内在价值得到深入挖掘。
(二)要素配置机制:优化生态经济要素流动
首先,重视资本配置。通过成立生态产业引导基金,在财政贴息、股权投资的引导下,实现社会资本向生态产业领域流通,解决生态产业发展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现实困境。其次,重视技术配置。在政府引导下,加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围绕山杏林品种改良深加工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本地化 [2]。最后,重视人才配置。通过增加编制、提升福利待遇,为生态产业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品牌管理、碳汇交易等领域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外部人才引进与本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思路,构建高端人才引领、本土人才支撑的立体式人才体系。
(三)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首先,完善产权制度保障。对山杏林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明确集体农牧户的产权边界,为后续山杏林资源开发提供依据。积极探索生态资源所有权固定、使用权流转、受益权共享制度改革,为山杏林碳汇资源产权交易提供支持。其次,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将牧民纳入生态产业化发展体系之中,构建保底收购与利益分成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牧户签订协议,进行保底收购,并按照净利润百分比返还给农牧户,确保农牧户在产业收益方面占比超过1/3。同时要组建山杏林行业协会,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牧户合法权益。
三、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的路径启示
(一)坚持“生态优先”的开发原则
生态产业化的关键就在于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价值的科学转化。扎鲁特旗在山杏林资源开发过程中明确了核心保护区禁止商业开发,缓冲区实施限制开发的有效策略。这种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模式,本质上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实现了生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同向同行。在生态优先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对本地区的生态资源进行摸底,通过遥感监测物联网技术对生态变化情况实时掌握。另一方面,建立生态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所建设项目符合生态要求。
(二)强化“特色导向”的产业定位
县域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实现特色资源的系统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特色定位,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将 380 万亩山杏林资源转化成为扎鲁特旗“金色名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深耕资源特点,建立生态资源与产业联动机制,形成了多元开发思路,避免了开发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强化了品牌赋能。“扎鲁特金杏”品牌实现了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使“扎鲁特金杏”在市场化方面能够聚焦高端产业发展路径,将单一的杏果采摘转化成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集群,使扎鲁特旗山杏资源真正的转化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卖点。
(三)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
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扎鲁特旗在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共治思路。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明确主体权责,政府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产业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3]。另一方面,扎鲁特旗还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在产业发展模式、利益共享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机制,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通过共建共享治理模式创新,既避免了政府过度干预,又防止单纯过度市场化问题,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参照样本。
总之,在推动生态产业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特色发展思路,也要实现生态与经济同向同行。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对山杏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完成县域经济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赵菲菲 , 易萍 , 赵旭 , 等 .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的动态机理与障碍因子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43(04):50-56.
[2] 李龙英 , 肖小爱 . 广东生态发展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21):39-41.
[3] 宋 蕾 . 县 域 生 态 产 品 价 值 实 现 的 优 化 路 径 [J]. 人 民 论坛 ,2022,(14):72-74.
作者简介:李晔(1988—10) 男,汉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