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的户籍制度
徐佳楠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31300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与发展历程充满波折与变革。明朝建立初期,政权通过农民起义取得,国势尚未稳固,统治合法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此背景下,太常少卿陈昧提出通过祭祀活动彰显政权合法地位,而依据周礼,祭祀需精准人口数据,这促使统计全国人口信息成为当务之急,进而推动了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2]。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四步逐渐完善。这一制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新性和完整性还为后世户籍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3]。清代初建时曾沿用明代黄册制度,虽然后因各种原因被废止,但黄册制度仍融入了清初的赋役体系。深入探究明代黄册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明朝建立初期背景与户籍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但明朝建立之初,国势尚未稳固,尤其因政权通过农民起义建立而来,统治的合法性成为最初政治体系中的结症。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 年)[4],太常少卿陈昧提出通过祭祀活动来彰显政权的合法地位。但依据周礼规定,君主在进行祭祀时,必须向上天呈报国家的精准人口数据,这是皇家祭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于是统计全国人口信息的工作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过程
在明朝政府的研究、制定、探索、实践过程中经过了四步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整理收集元朝的户口版籍作为参考;小范围尝试均功夫制;建立户帖制;建立黄册制。前两步都是明初对于建立户籍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户帖制是较为完备的户籍制度,黄册是建立户帖制度上的,是对户帖制度的完善和改进。
明太祖在户籍的管理上十分重视。在建国初期,明太祖下令地方收集整理元朝的户口版籍。
洪武元年(1368 年)实行的均功夫图册就是明朝对建立户籍制度的初次探索。“役法定于洪武元年,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日均工夫。”均功夫图册作为一种赋役方案具有过渡性,并不适用于全国,只在南京、江西等地实行。在明初的经济状况下,均功夫制于农民而言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一种赋役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洪武二年(1369 年),明太祖下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以保证原有户籍的完整性。同时对元朝的户籍进行补充,将流民和遗漏的人员登记在当地的官府。虽然是旧朝的户口资料,但是通过对户口的粗略统计也可以为施政提供参考。
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决定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建立全新的户籍制度。宁国知府陈灌在江南政权时期就“创户帖以便稽民”,他将在江南实行过的户帖制度汇报给明太祖,推动了户帖制度的实行。明太祖亲自规划了户籍的样式,用以记录户口信息。洪武初年的户帖制度得到了认真的执行,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状况有了详细的掌握。户帖最终成为了黄册的主体部分,为后来的黄册制度提供了原本数据和制度借鉴。
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太祖采取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下令全国编纂黄册,明代黄册制度正式开始。根据孙继民先生的观点,黄册制度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先小范围实施再推广到全国。黄册制度是从户帖制度演变而来,对人口信息的记录方式与户帖制大体相似,格式上有一定变化,在运行机制上更加完整,通过每十年一次的大造,更加完整的展现出人口信息的动态变化。
三、明代黄册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明代黄册是记载人口信息的版籍,明代黄册制度是从编纂黄册到保存黄册,依据黄册赋役的制度。黄册制度是庞大和复杂的,但大体上体现了黄册制度对人口进行了分类、黄册制度与里甲制有机结合、黄册制度与鱼鳞图册并用。黄册制度建立促进农业恢复发展的同时,令工商业也随之受到正面影响。在对黄册制度运行机制的介绍中提到过明代户籍分类的方式。人户按职业分类,将工商业从业者按职业分类记录,重新整理了工商业系统的信息,将信息能够集中到中央。加之黄册每十年大造的规定,使黄册动态记录了全国的工商业信息,使中央在财政方面的决策更加贴合现状,更加合理。
经过元末的战乱和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或死亡,对于明初的治理形成很大的阻碍。对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打击地方豪强地主与旧贵族,使他们在压力下报出隐瞒的人丁和土地。清算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并且将土地的归属权赠予无田、少田的农户耕种。这一举措鼓励了流民返乡,让他们有地可种,可以在安定的环境下生产,大大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地方政治更加安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民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取得了民心。表面上对农民有利,但这只是统治者基于经验和现状对农民的一种退让。实际上在黄册制度形成之后,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地方被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代黄册制度的创新性和完整性为后世的户籍制度提供了参考。明代黄册制度继承了元代的人口分类方法,学习了宋代户口版籍的样式,是对过去各朝代户籍制度的继承与创新。黄册制度伴随明代始终,直到一条鞭法实行之后,黄册的作用才逐渐不明显。后世清代初建,为了快速的将全国纳入实际统治的范围,依旧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直到康熙认为其繁复,浪费资源,于康熙七年(1668)才下令废止。清初的黄册与明代黄册的相同点是都每十年大造,内容包括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不同点是清初黄册内容上更加简略,作用上主要是为了分配徭役。明末黄册制度崩坏,但是清初选择沿用黄册制度,黄册制度仍然融进了清初的赋役体系。
四、黄册制度的影响
明代黄册制度作为明代户籍制度的主体部分,伴随明代王朝始终。黄册作为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在当时条件下做到了尽可能的记录的详实。明代黄册将全国的户籍信息记录其上,并且通过每十年的“大造”展现动态变化,是古代户籍制度发展中的创举。不仅对明代政治与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还延续到后世。
五、小结
明朝建立初期国势不稳,统治合法性成问题,太常少卿陈昧提出通过祭祀彰显合法性,而祭祀需精准人口数据,统计人口信息成当务之急。明朝政府经四步建立户籍制度,即整理元朝户口版籍、尝试均功夫制、建立户帖制、建立黄册制。黄册制度对人口分类,与里甲制、鱼鳞图册并用,促进了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创新性和完整性为后世户籍制度提供参考,清代初建曾沿用,虽因繁复被废,但仍融入赋役体系。黄册制度是古代户籍制度发展中的创举,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宋怡明 , 海鹏译 . 明代的军事动员 : 个人与国家的相处之道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1(4):72-81.
[2] 朱 小 平 文 / 摄 影 . 陵 水 疍 民 : 变 迁 与 新 生 [J]. 海 内 与 海 外 ,2024(5):85-88.
[3] 黄谋军 . 皇明异典 : 明代军籍豁除考论 [J]. 安徽史学 , 2023(1):38-44.
[4] 肖晴 . 明代军事制度史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评《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J]. 军事历史 , 2024(3):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