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AI 之力:打通小学家乡课、语文课与科学课的跨学科壁垒
吴贺 洪孝娟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小学家乡课、语文课与科学课分属人文、语言与自然科学领域,若独立教学,易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难以建立系统性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与情境模拟能力,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新可能。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 AI 打通三门课程的壁垒,实现知识的互通与能力的整合。
二、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性与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2.1 传统分科教学的问题
传统小学教育中,家乡课侧重地方文化与历史传承,语文课聚焦语言表达与文学赏析,科学课强调实验探究与自然规律认知。这种分科模式存在三大弊端:
1. 知识割裂:学生难以理解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家乡自然资源的形成(科学)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家乡课)、文学创作(语文课)的关联;
2. 学习兴趣不足:单一学科的理论讲解易导致课堂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 综合能力薄弱:学生缺乏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活脱节。
2.2 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价值
将家乡课、语文课与科学课融合,能够:
- 深化知识理解:通过跨学科视角解构学习内容,例如以“家乡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科学中的生态系统知识、语文课中的调查报告写作、家乡课中的地域生态文化,实现知识的互补;
- 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 增强学习动机:生活化、情境化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三、AI 技术助力跨学科融合的功能与优势
3.1 情境创设与沉浸体验
AI 技术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构建虚拟学习场景。例如,在“家乡的历史变迁”主题中,利用 VR 技术还原家乡古建筑原貌,学生通过语文课描述场景、科学课分析建筑结构与材料,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
3.2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
AI 算法可分析学生在不同学科任务中的表现,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评估语文表达能力,结合科学实验数据与家乡课调研成果,为每位学生定制学习路径,弥补薄弱环节。
3.3 智能交互与协作学习
智能聊天机器人、在线协作平台等工具支持学生跨学科讨论。例如,学生在探究“家乡水资源保护”时,通过 AI 助手获取科学数据,利用语文知识撰写宣传文案,并在平台上分享家乡课调研结果,实现知识共创。
四、基于AI 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
4.1 主题式课程设计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设计主题,如“家乡的非遗技艺”:
- 科学课:分析传统工艺(如剪纸、陶艺)的物理原理与材料特性;
- 语文课:撰写非遗传承人物访谈录或诗歌,开展文化宣传;
- 家乡课:调研非遗历史背景与地方特色,制作文化手册。
AI 工具可提供工艺演示视频、历史文献数据及写作辅助,支持多学科整合。
4.2 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线上AI 资源与线下实践活动:
- 线上:利用 AI 绘图工具设计家乡文化海报,通过智能评测系统修改语文作文;- 线下:开展实地考察,采集家乡自然环境数据(科学),记录方言故事(语文与家乡课)。
4.3 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 过程性评价:AI 记录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参与度、协作能力;
- 成果性评价:通过智能评分系统评估语文作品、科学实验报告的质量,结合教师与同伴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实践案例:“家乡的生态密码”跨学科项目
某小学开展“家乡的生态密码”项目:
1. 科学课:学生利用AI 传感器采集家乡河流的水质数据,分析污染成因;2. 语文课:撰写环保倡议书,制作短视频宣传家乡生态保护;3. 家乡课:走访社区,调研居民环保意识,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家乡生态变迁。AI 工具提供数据分析模板、视频剪辑指导及写作语法纠错,学生通过协作完成项目,显著提升了科学探究、语言表达与文化认知能力。
六、结论与展望
AI 技术为小学家乡课、语文课与科学课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创新路径。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跨学科教学将更注重人机协同,探索更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需提升数字素养,合理运用AI 工具,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