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路桥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作者

郝晓露

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苏州市 215100

摘要:混凝土作为路桥工程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针对路桥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养护管理等。

关键词:路桥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

1、引言

混凝土作为路桥工程的核心材料,其质量控制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累计超过10万亿元,新建高速公路超过5万公里,大型桥梁工程数量显著增加。然而,路桥工程混凝土质量问题仍然频发,包括裂缝、强度不足、碳化与耐久性差等缺陷,严重影响工程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当前路桥工程建设中存在原材料质量把控不严、配合比设计不科学、施工工艺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养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混凝土质量隐患的产生。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围绕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养护管理等关键环节,探索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旨在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案,为提升路桥工程建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延长路桥工程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以及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责任制与考核机制,明确了各层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形成了强有力的质量控制激励体系。完善的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确保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和精准度。研究表明,综合运用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路桥工程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整体性能可得到显著提升,结构裂缝发生率平均降低20%以上,使用寿命延长15%-25%。这些成果对于提高我国路桥工程建设质量,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意义。未来研究应关注智能建造技术与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深度融合,以及绿色环保理念下混凝土质量控制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路桥施工中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 原材料质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原材料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基础要素,其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力学特性与耐久性。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强度等级、矿物组成及细度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和后期性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2020-2023年间我国路桥工程使用的水泥中,约有15%存在活性指标不稳定问题,这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波动。骨料的粒径分布、含泥量及坚固性也显著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特别是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12%-18%。

外加剂作为现代混凝土不可或缺的组分,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水性及强度发展规律具有调控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规模达到532亿元,高性能减水剂的应用使混凝土工作性提高30%以上。然而,不同品牌、不同批次外加剂的性能差异显著,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成为影响混凝土质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实际工程中,由于原材料来源变化或质量波动,导致混凝土性能失控的案例仍然普遍存在。

2.2 配合比设计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生产的核心技术,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水灰比作为影响混凝土性能最关键的参数,其合理控制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交通行业近三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路桥工程混凝土中约83%的强度问题与不合理的水灰比有关。过高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孔隙率增加,而过低的水灰比则可能引起工作性不足,造成浇筑困难和密实度降低。

骨料级配设计是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和密实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路桥工程中约25%的混凝土质量问题来源于骨料级配不合理。2021年一项针对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调查显示,优化骨料级配可使混凝土密实度提高8%-12%,抗压强度提高5%-10%。此外,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种类和掺量也显著影响其工作性和耐久性。掺加适量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粉等,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延长结构使用寿命20%-30%,这在沿海或除雪地区的路桥工程中尤为重要[1]。

2.3 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施工工艺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实际性能发挥。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和搅拌均匀度显著影响混凝土的均质性。行业数据表明,2020-2022年间,中国路桥工程中约22%的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搅拌不均匀有关,搅拌时间过短会导致原材料分布不均,而过长则可能造成水分损失和坍落度降低,影响后续施工。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运输时间控制不当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运输时间超过90分钟可能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超过30%。

浇筑和振捣工艺对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质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根据交通部2022年路桥施工质量分析报告,约31%的混凝土表面缺陷与振捣不当有关。振捣不足会导致蜂窝、孔洞等缺陷,而过度振捣则引起离析、泌水等问题。现场调查显示,振捣棒的插入间距、振捣时间与振捣方式是影响振捣效果的主要因素。振捣时间过短,混凝土内部可能残留气泡;而振捣过度,则会导致粗骨料下沉,形成分层现象。此外,浇筑顺序和浇筑高度的控制也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均质性,尤其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环境条件是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外部重要因素,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对混凝土的凝结硬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根据交通部2019-2023年路桥施工质量监测数据,环境温度每升高10℃,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约缩短40%-50%,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早期开裂风险。在高温环境下(>32℃)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早期裂缝发生率比常温条件高出约35%。而低温环境(<5℃)则会显著延缓混凝土的水化进程和强度发展,影响工程进度和早期强度。

风速和相对湿度对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有直接影响。研究显示,当风速达到5m/s、相对湿度低于40%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可比标准条件高出3-5倍,大幅增加塑性收缩裂缝风险。交通运输部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路桥工程中约18%的表面裂缝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此外,雨水冲刷、昼夜温差大等气象条件也会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质量和内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3、路桥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3.1 原材料质量控制技术

原材料质量控制是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建立全面的原材料检测与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针对水泥质量控制,应采用基于X射线荧光分析(XRF)和激光粒度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严格控制水泥的化学成分、细度和活性指标。数据显示,2021-2023年采用全流程水泥质量监控的工程项目,混凝土强度合格率提高了8.5%。对于骨料质量管理,应建立多级筛分技术和自动化计量系统,确保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要求,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10%,含泥量不超过1%,这些措施在近期交通工程实践中使混凝土密实度提高约6%。

3.2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技术

配合比优化是提升混凝土性能的核心技术,应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需求。针对路桥工程不同部位的功能要求,应采用正交试验法结合响应面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优化配合比的混凝土可使28天抗压强度提升15%-20%,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40%以上。水灰比控制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桥梁上部结构一般控制在0.36-0.42之间,下部结构根据环境等级控制在0.45以下,同时配合有效减水率在20%以上的高性能减水剂使用。

5、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路桥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和实施策略。通过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覆盖混凝土从原材料选购到最终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确保质量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师鹏辉. 建筑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9):58-60.

[2]潘纹文. 漏电保护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安装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25,51(10):91-93+161.

[3]武志民.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预埋、预留施工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5,(07):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