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李琼奎
湖南省盛义建设有限公司,湖南衡山,410004
作者简介:李琼奎(1984.05-),男,汉族,湖南省衡山县,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水工隧洞、闸门
摘要:水工隧洞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功能与使用寿命。本文从施工前期准备、开挖施工、支护施工、衬砌施工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并探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措施,旨在为提升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开挖支护;衬砌施工
一、引言
水工隧洞具有输水、泄洪、导流等多种功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水工隧洞施工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多变,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任务。
二、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地质勘察与资料分析
详细准确的地质勘察是水工隧洞施工的基础。通过地质钻探、物探等多种勘察手段,获取隧洞沿线的地层结构、岩石特性、地下水分布、地质构造等信息。在勘察过程中,要合理布置勘察点,确保勘察结果能够全面反映隧洞地质情况。对勘察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绘制详细的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明确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区域,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区等,为施工方案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例如,在岩溶发育地区,提前规划溶洞处理方案,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溶洞问题导致施工中断和质量隐患。
(二)施工方案设计与优化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工程要求,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等内容。在选择施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隧洞断面尺寸、施工设备等因素。对于围岩稳定性较好的隧洞,可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提高施工效率;对于围岩较差的地段,则应采用分部开挖法,如台阶法、CD法、CRD法等,确保施工安全。同时,运用BIM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原材料和设备质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严格把控水泥、钢材、砂石料等原材料的采购质量,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对进场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水泥要检验其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指标;钢材要检验其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砂石料要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等。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予使用。对于施工设备,如钻孔设备、混凝土浇筑设备、通风设备等,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施工要求。在设备进场前,要进行调试和试运行,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三、开挖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测量放线控制
精确的测量放线是保证隧洞开挖尺寸和方向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等,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测量误差,定期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核,防止因控制点移位导致测量偏差。每完成一段开挖,要及时进行测量验收,对超挖、欠挖情况进行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对于超挖部分,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回填处理;对于欠挖部分,要及时进行补挖,确保隧洞断面尺寸符合设计标准。
(二)开挖方法与工艺控制
不同的开挖方法和工艺对隧洞围岩稳定性和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在全断面开挖过程中,要控制好钻孔角度和深度,保证爆破效果均匀,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采用分部开挖法时,要合理安排各分部的开挖顺序和时间间隔,确保围岩稳定。例如,在台阶法施工中,上台阶开挖长度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5m,上下台阶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围岩情况和施工设备确定,避免因台阶过长导致围岩失稳。同时,要严格控制爆破参数,根据围岩性质选择合适的炸药类型和装药量,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技术,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损伤,保证开挖轮廓面平整,超挖量符合设计要求。
(三)围岩稳定监测与处理
在开挖过程中,要对围岩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围岩的变形和稳定情况。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地质雷达探测、收敛监测、锚杆轴力监测等。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可以提前发现围岩中的不良地质体,如空洞、破碎带等;收敛监测可以测量隧洞周边的位移变化,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锚杆轴力监测可以了解锚杆的受力情况,评估支护效果。当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出现异常变形或不稳定迹象时,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加强支护、调整开挖方法和施工进度等。对于软弱围岩地段,可以采用超前支护措施,如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等,增强围岩的自稳能力。
四、支护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锚杆支护质量控制
锚杆是水工隧洞支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锚杆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支护效果。在锚杆施工前,要对锚杆材料进行检验,确保锚杆的强度、直径等符合设计要求。锚杆钻孔要保证孔径、孔深和孔向符合设计标准,钻孔完成后要进行清孔,清除孔内的岩粉和积水。锚杆安装时,要保证锚杆插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锚杆与孔壁之间要填充密实,采用水泥砂浆或树脂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安装完成后,要进行拉拔试验,检验锚杆的锚固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锚固力不达标 的锚杆,要进行补打或重新安装。
(二)喷射混凝土支护质量控制
喷射混凝土能够及时封闭围岩,防止围岩风化和松动,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喷射混凝土施工前,要对受喷面进行清理,清除浮石、油污等杂物,并用高压风冲洗干净。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试验确定,严格控制水泥、砂石料、水和外加剂的用量。喷射混凝土时,要控制好喷射距离和角度,一般喷射距离为0.8-1.2m,喷射角度垂直于受喷面。分层喷射时,要控制好每层的喷射厚度,第一层喷射厚度一般为3-5cm,后续每层厚度为5-8cm。喷射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要检查喷射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和厚度,对局部厚度不足或不平整的部位进行补喷处理。
(三)钢支撑支护质量控制
在围岩较差的地段,常采用钢支撑进行支护。钢支撑的安装要保证位置准确,连接牢固。钢支撑的型号和间距要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前要对钢支撑进行检查,确保其无变形、无损伤。钢支撑安装时,要与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手段紧密结合,形成联合支护体系。钢支撑之间要用连接筋进行连接,确保钢支撑的整体稳定性。在钢支撑安装完成后,要定期检查钢支撑的受力情况和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五、衬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模板是保证衬砌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的关键。模板的选型要根据隧洞断面形状和尺寸确定,优先选用刚度大、平整度好、接缝严密的模板。模板安装前,要对模板表面进行清理和涂刷脱模剂,防止混凝土与模板粘连。模板安装时,要保证模板的位置、尺寸和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撑要牢固可靠,能够承受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和重力。模板接缝要严密,采用海绵条、橡胶条等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要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进行调整。
(二)钢筋工程质量控制
钢筋是衬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装质量直接影响衬砌结构的承载能力。钢筋的品种、规格和数量要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进场后要进行检验,检验其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钢筋加工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保证钢筋的形状、尺寸准确。钢筋安装时,要保证钢筋的间距、排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连接要牢固可靠,采用焊接、机械连接等方式时,要保证连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钢筋安装完成后,要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进行整改。
(三)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是衬砌施工的关键环节。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根据设计强度等级和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严格控制水泥、砂石料、水、外加剂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和强度满足要求。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模板、钢筋进行检查,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积水。混凝土浇筑时,要采用分层浇筑、振捣的方法,控制好浇筑速度和高度,防止出现离析现象。振捣要密实,避免出现漏振、过振等情况,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留置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检验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采用洒水养护、覆盖养护等方式,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确保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六、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
(一)施工质量监测
1. 围岩稳定性智能监测
围岩稳定性监测已突破传统人工测量的局限,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快速获取隧洞开挖面的高精度点云数据,通过与设计模型对比,精准量化超挖欠挖情况;微震监测系统能实时捕捉岩体内部微破裂信号,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围岩失稳风险,为施工安全提供可靠预警。
2. 原材料全流程质量追溯
原材料质量监测构建了“进场检测+过程抽检+智能追溯”体系。利用光谱分析仪对水泥、砂石等材料进行快速成分分析,借助区块链技术将材料采购、运输、检测等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确保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快速追溯、精准问责,从源头把控材料质量。
3. 施工工艺参数动态调控
施工工艺参数监测依托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在爆破作业中,智能传感器实时回传炮孔深度、装药量、起爆时差等数据,系统自动优化爆破方案;混凝土浇筑时,通过埋设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动态调控浇筑速度与振捣频率,有效避免冷缝、空洞等缺陷,保障施工工艺精准执行。
4. 混凝土强度可视化监测
混凝土强度监测采用“无损检测+数字孪生”模式。利用微波雷达检测混凝土内部密实度,结合BIM模型构建强度发展的数字孪生体,直观展示强度增长趋势,为混凝土养护和后续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施工质量管理
1. PDCA循环质量管控体系
建立以PDCA循环为核心的质量管控体系。在施工准备阶段(Plan),制定涵盖质量目标、控制标准、责任分工的详细规划;施工过程中(Do),严格执行“三检制”与旁站监理制度,利用移动终端实时上传施工影像与数据;定期开展质量检查(Check),通过质量分析会运用因果图、排列图等工具剖析问题根源;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验证(Act),形成管理闭环,持续提升施工质量。
2. 人员质量意识与技能双提升
人员管理方面,一方面通过VR模拟培训系统,让施工人员沉浸式学习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挖支护技术,增强实操能力;另一方面推行质量积分制,将质量表现与绩效、晋升挂钩,对质量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
3. 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应用
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管理层可通过驾驶舱界面实时掌握全局,实现质量问题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平台还能对质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切实保障水工隧洞施工质量稳定可控。
七、结论
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与效益的核心环节,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从施工前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到施工中开挖、支护、衬砌等关键工序,再到施工过程的监测与管理,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质量隐患。在实际工程中,通过严格落实质量控制要点,众多水工隧洞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如某高水头输水隧洞,运用智能监测技术实时掌控围岩变形,结合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规避塌方风险,工程质量达标率超 98%,投运后稳定运行至今。然而,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准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的质量把控,以及智能化监测设备的成本控制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一方面,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实现质量隐患的智能识别与预测;另一方面,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的完善,能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唯有持续创新质量控制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全流程管控,方能推动水利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俊.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16):105-106+128.
[2]刘春宏.引水隧洞钢拱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J].石材,2023,(02):64-66.
[3]李振华.输水隧洞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J].山西水利科技,2023,(03):30-32.
[4]王卫国.水工隧洞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J].低碳世界,2021,11(02):84-85.
[5]李文海.双护盾TBM水工隧洞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8):28-30.
[6]何炬鹏.复杂地质下的输水隧洞施工难点及支洞封堵技术[J].内蒙古水利,2023,(09):33-35.
[7]李龙.引水隧洞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141-142.
[8]刘孝东.水工隧洞内衬施工中混凝土的预前质量控制[J].吉林水利,2015,(07):59-62.
[9]张根全.引水隧洞抗渗防冻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J].科技视界,2017,(0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