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竹文化园本课程建构研究
黎军南
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育局 547199
河池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学科核心素养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竹文化园本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23ZB052)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竹文化园本课程建构,旨在通过融入竹文化的独特元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设计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文化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情境创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幼儿在体验竹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身心和谐成长。本研究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园竹文化;研究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竹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以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推动幼儿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一、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内涵: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很久以前开始,竹子就被我们看作是高尚、坚强和谦虚的象征,很多文人都不禁写诗来赞美它。在竹文化里,竹子的生长特性被用来形容一些很美好的品质。竹子的生长迅速,挺拔向上,代表着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竹子的中空结构,则表示着虚怀若谷、谦虚低调的品格。这些美德不仅构成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而且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个性。
特点:竹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将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并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竹子的虚心、气节等特质,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道德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这种文化内涵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竹子的深厚情感,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这与中华文化的伦理性不谋而合。竹子的正直、坚韧、虚怀、质朴等品质,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
二、园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在理念方面,竹文化园本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先进性和创新性。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园本课程还应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在原则方面,课程设计应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竹文化特点、教育性原则等。幼儿发展规律是课程设计的基石,确保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竹文化特点则要求课程设计要深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教育性原则则要求课程设计要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目的,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竹文化园本课程建构研究策略
(一)设计主题式课程
我们在建构以竹为主题的文化园本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围绕“竹”这一核心元素,来构建一系列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趣味性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和核心素养。
以“竹之韵”为主题,教师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单元。该课程从竹子的生长环境出发,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竹子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自然感知能力。接着,通过竹编、竹画等手工活动,幼儿可以亲手制作竹制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将竹子的寓意融入故事和儿歌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竹子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竹之韵”这样的主题课程设计,幼儿不仅能够获得关于竹子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传承竹文化,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竹文化园本课程建构中,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策略。这类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还能在实践中深化他们对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在教师的专业的指导下,幼儿们可以前往附近的竹林,然后亲身体验一下竹子的生长环境。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来近距离观察竹子的形态,聆听竹叶随风摇曳的声音,感受竹林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这样的自然环境接触,可以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力和环保意识。在竹林里,幼儿们还可以参与简单手工艺的竹制品制作,如竹筒饭、竹签画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亲手触摸到竹子,还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手制作,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三)创设情境活动
首先,我们深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从中提炼出与核心素养相契合的元素,如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等。然后,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情境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竹文化。
例如,我们设计了一项名为“竹林探险家”的情境活动。活动中,教师将教室或户外场地布置成一片竹林,利用竹制品、竹画、竹音乐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竹文化氛围。幼儿们则扮演成探险家,手持“竹制指南针”,在竹林中寻找隐藏的“宝藏”——这些宝藏可能是关于竹文化的小知识卡片,也可能是竹制品的制作材料。 在探险过程中,幼儿们不仅锻炼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竹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种情境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竹文化园本课程,有效促进了幼儿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文化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竹文化元素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具有显著的教育效果,为幼儿园课程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设计,拓展竹文化的教育应用,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传美.依托校园笋竹文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23,(31):95-98.
[2]袁瑞如,袁嘉仪,刘禧.开发特色园本课程打造“竹文化”品牌[J].名师在线,2022,(26):91-93.
[3]阙宝童.竹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和课程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2,(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