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汉维比喻性词语的对比及其翻译方法探究

作者

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作者简介】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1977.11-),男,维吾尔族,新疆拜城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杂志社副译审,主要研究方向:汉维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摘要: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在汉维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这两种语言分属两支语系,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征,在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选择对象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汉语和维吾尔语比喻性词语的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切入点进行对比,探讨汉维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和恰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比喻性词语;对应关系;喻体;喻义;

虽然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但是他们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属于不同语系的汉语和维吾尔语之间因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其中,比喻性词语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它会充分体现这两种语言背后深藏的各自的民族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例如:

由此可见,汉维两种语言各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过程中,具有独特民族特性的这种比喻方式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和难度。

一、汉维比喻性词语的对应关系

比喻是人们根据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通俗易懂的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汉维两种语言对同一个本体设喻时,大部分时候采用不同的喻体。因此,翻译比喻性词语时,必须弄清楚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完全对应关系

尽管不同民族各有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但从宏观来看,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的人们对部分事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体验认知。由于这些相同的体验认知,使人们产生相同或相似语言表达手段、相同的设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起生活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更有共识。因此,汉维两种语言比喻性词语中就存在喻体与喻义完全相同的现象。试看以下几个例子:

汉维两种语言比喻性词语中的这种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的现象就说明这两族人民对一些事物的共同认识经验。然而,在这两种语言中,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关系的现象并不太多,然而部分对应或非对应关系的现象较多。

2.部分对应关系

在汉维比喻性词语中,喻体和喻义部分对应关系的情况,也就是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比较常见。这种情况充分表现出语言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无论是汉语,还是维语中类似的比喻性词语确实很多。我们不妨看看以下例子:

可见,这些比喻性词语的表面意思是基本上一样的,但是因汉维词语的惯例表达方式不同而出现了喻体不对应的现象。

3.非对应关系

由于汉维两种语言各有各的独特民族文化特征,它们在设喻方式上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色彩。因此,有些汉语比喻性词语和维语比喻性词语看上去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意思,但实际上是喻义上有明显区别的。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独特民族色彩的比喻性词语是对译者最大的考验。我们再看以下例子:

这种喻体和喻义非对应关系的现象是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最大难点。因此,译者在翻译比喻性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深思熟虑,防止从表面形式上推断其喻义,避免逐字逐句地翻译。“比喻性词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翻译比喻性词语时,光从字面意思来直译是万万不行的,必须深入了解其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二、设喻方式不同的原因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审美观点和物质生产方式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比喻性词语。作为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是通过相似的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的。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联想也是不太一样的。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引起设喻方式的不同。

1.传统文化观念

众所周知,汉维比喻性词语都蕴含着其所属文化中一些事物的传统概念认识,一些比喻性词语之间的区别就很明显地表现了这种传统文化概念的差异。例如,在汉民族心目中“龙”是一种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神异动物。因此,在汉语中有与龙相关的许多成语,比如:“人中之龙”、“龙马精神”、“龙争虎斗”、“望子成龙”等,这些成语都包含着美好幸福的愿望。然而在维语中“龙”是一种凶猛的吃人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维吾尔族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英雄与龙搏斗,杀死龙取胜的情节。我们不妨再看看“牛”这个词语,受农耕文化深刻影响的汉语中“牛”是农民的好帮手,是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象征。例如,“骑牛读汉书” 、“做人民大众的老黄牛”等。然而受游牧文化影响的维语中“牛”具有“傻瓜”、“笨蛋”的负面象征意义。再例如,kalidɛk dɵt(像牛一样笨),kalidɛk qarap turmaq(像牛一样看着)等。可见,这种对同一喻体的褒贬态度有天大区别的现象,就反映汉维两个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记载,历史长河中沉淀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确实深远。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到黄河不死心”、“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俗语和成语与汉文化密切相连。同样,在维语比喻性词语中也有许多蕴含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习语。例如,aq taɣliq qara taɣliq bolup kɛtmɛk 比喻反目成仇,palta ʧyʃkiʧɛ kɵtɛk aram aptu 比喻忙里偷闲,等等。从以上比喻性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发展对语言的深刻影响。所以,要正确了解类似的比喻性词语的真正意义,就要对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3.宗教信仰

宗教是比喻性词语的一个来源,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许多比喻性词语,其含义蕴藏着那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理解。在汉语中有与佛教有关的比喻性词语。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等。在维语中也有与伊斯兰文化相关的许多比喻性词语。比如,qarni jaman hejtta ɵlɛr(酱虫死在酱缸里),nijiti jamanniŋ qazini tɵʃyk(害人终害己)等。

4.物质生产方式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大部分比喻性词语的产生与人民的物质生产方式密切关联。汉民族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比喻性词语与农业生产有关。比如:拔苗助长、丰衣足食、黄金稻谷等。而维吾尔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因此,维语中与畜牧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比较多。如,altɛ ɵʧkigɛ jɛttɛ tekɛ(民少吏多),malɣa bɵrɛ tɛgsɛ itniŋ ʧiʃqisi kɛptu (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等等。可见,比喻性词语不仅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还能折射出其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物质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而然地会引起设喻方式的不同。

三、汉维比喻性词语的翻译方法

根据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借用法和意译法:

1.直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比喻性词语当中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译法。直译法的特点是一定的程度上保留源语的民族特色,把源语中的形象说法直接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使其直接感受到源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例如:

2.借用法

直译不能传达原语比喻真正意思的时候,可以采用借用法。换句话说,译者根据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内涵相似的说法来表达原文意思,也就是在保留源语喻义的前提下,借用译入语比喻来代替源语比喻。如:

3.意译法

比喻性词语当中喻体、喻义非对应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法。由于汉维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汉语中的许多比喻性词语与维语中貌合而神离。在这样的情况下,直译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意译法来解决问题。如:

四、结语

比喻是作为一种能使语言更生动、更真切、更鲜明的修辞手段,带着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由于汉维两种语言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体系大不相同,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在观察事物和表达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比喻性词语时,一定要深刻了解比喻性词语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把它作为其所属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来处理,并且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正确传递原文的意思,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和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章华.汉英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1998(6):124.

[2]李郁青.刍议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2006(6):118.

[3]陈三东.英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