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思政课教学的三维进路

作者

郑瑶

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404100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承担着培根铸魂的政治引领功能,是落实价值塑造的关键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科学认知图式与价值判断标准,助力青少年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塑。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虚实交互、全维感知、泛在互联及数据追踪等特征,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引发范式革新。依托智能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可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场域、创新教学方法论体系、提升教学决策科学性等路径,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进一步为思政课教学助力、为立德树人赋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学;三维进路

引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智慧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在推动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注重价值导向的引领,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思政课堂的育人效能,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

一、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推动了教学时空、教学交互方式、知识呈现形式、知识获取途径的演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生态,为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提供了机遇。从技术与课程的关系视角来审视,人工智能驱动初中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在追问思政课程本质和研判智能技术尺度的基础上,重构思政课与人工智能的适切关系,以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实践过程。 从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与改进环节来考察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是智能时代初中思政课“悦纳技术”的本体诉求,也是人工智能驱动初中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思政课教学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资本力量、平台机构以及各类对立势力的影响、操控甚至主导。在此背景下,以数据为支撑、算法为核心构建的思政课智能教学系统,其所展现出的“算法逻辑”与“智能效能”往往可能内嵌开发者或数据来源方的价值立场,进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更进一步地,这种技术手段还可能被用于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构成潜在威胁。此外,人工智能驱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与扁平化的特征,智能平台基于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推送的内容常常真假难辨,不仅削弱了信息的真实性,也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在长期接受此类信息的过程中逐渐丧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与自主思考意识。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智能技术在拓展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以及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的推进。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亟需转型,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共同建构者。教师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与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与资源条件,难以全面回应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支持。

此外,当前多数教师需独立承担教学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答疑解惑、试题命制、作业批改等大量重复性与流程化的任务消耗了其过多精力,导致可用于师生心灵交流与深度互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及时把握学生在道德情感、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无法有效回应他们在思想层面与精神世界中的现实需求,进而削弱了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人师”功能,限制了思政课在育人方面的深层潜力发挥。

三、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维度

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合理性分析与判断,确保在技术及产品引入环节能够精准匹配高质量的思政教学资源,在应用输出层面则要有效支撑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应增强依托主流媒体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能,强化对青年大学生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并调整自身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内容的学习习惯,有意识地规避由“算法偏见”所引发的“迎合偏好”式信息接收以及看似无害却潜藏误导的智能信息遮蔽现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并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内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科学观点,理解并掌握学科思维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思想引导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更加高效和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与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广泛的自主选择空间和发展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与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深度探索与亲身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身心合一的过程,认知的形成源于个体的感知经验与实践活动,是对外部世界的主观理解和意义赋予,真正的知识获取依赖于个体的直接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具身体验,强化其在真实情境中的参与感与认知投入,从而提升学习的深度与效果。

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来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视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通过实际体验与行动实践,逐步内化道德准则与法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真理的力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开展思政课教学,应着力构建具有沉浸感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共鸣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感知性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与价值认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深度体验与内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肖福赟.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J].电化教育研究,2025,46(05):103-107+115.

[2]马文琦,杨秀莲.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向度[J].中国电化教育,2025,(04):125-133.

[3]孙英,肖瑞宁.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11):4-7.

[4]操菊华.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图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4):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