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禹在绍兴的传说及其文化精神

作者

章宇阳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部,甘肃兰州 730124

大禹既是上古时期的圣君,也是人民心中的治水英雄。在当代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关于大禹在绍兴的事迹,不仅民间有诸多传说,而且在各类古籍中也有记载。本文通过对大禹在绍兴的传说和记载作一了解,进一步分析其文化精神。

一、大禹在绍兴的传说与记载

大禹的生平事迹在各种古籍中多有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发现大禹在绍兴留下了许多足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史记》《吕氏春秋》《尚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史记》云:“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地域是大范围的,当时的水患涉及到许多地区,而绍兴是大禹治水的重要一站。《越绝书·卷八》记载大禹曾在绍兴治水:“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茅山因大禹在此“大会计”而更名为会稽山,而会稽正是如今绍兴的古称。除此之外,大禹治水结束于绍兴,有“禹疏了溪”的佳话。《会稽续志》中记载:“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而所谓“了溪”是指今绍兴嵊州县的一道河流。“禹治水至此毕矣”,也可以看出绍兴是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程。嵊州剡湖街道有一个村落叫禹溪村,相传大禹治水毕功于此,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便把“了溪”改称“禹溪”,故因此得名。

其次,禹娶妻也发生在绍兴。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禹因娶于涂山,谓之女娇”。《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而涂山究竟在何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会稽说认为,涂山为今绍兴会稽山。据《越绝书》记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这里的涂山指的就是绍兴县的一座山峰,

最后,禹葬会稽。《越绝书》则记载了大禹登上王位后,来越地巡狩,第二次来绍兴时病故并葬于会稽山,即“及其王也,巡狩大越……因病而亡,葬会稽”。除此之外,《吴越春秋》也有类似记载,即大禹死之前对大臣的临终遗命:“吾百世之后,葬我于会稽之山”。其后还写道“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这是最早祭祀大禹以及建庙的记载,从侧面说明大禹葬于绍兴;而“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也就是说,大禹的六世孙少康命令自己的庶子无余去越地守陵。如今大禹陵旁的守陵村——禹陵村还有二百多姒姓的大禹后人,可见,禹葬会稽并非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大禹与绍兴联系之紧密实属罕见,而大禹在这些事迹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中深刻地影响着绍兴人民。

二、大禹在绍兴传说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大禹绍兴活动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就是为民治水。大禹在绍兴之所以能够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依旧受今人敬仰,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治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巨大功绩和精神。下面以《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大禹治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当然,古籍中记载的治水事件也并非全发生在绍兴。大禹治水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治水的地点有着明确的记载,但更多的治水地点早已无法考证。本文立论的关键点就在于绍兴是大禹治水的重要一站,发生在绍兴的治水事件自然会对绍兴人民产生影响。而并不在绍兴本地发生的治水事件通过传说的形式在绍兴广泛流传,同样会影响到绍兴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文化精神。

首先是注重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据《史记》记载,有一次舜问禹对政治有什么看法,禹说:“予何言?予思日孳孳”,意思是:我说什么呢?我只想勤勤恳恳办好我自己的事情。可见禹无心政治权力,只想通过自己每日孜孜不倦的工作,完成治水大业,给人民带去真正的利处。《史记》记载:“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说明了大禹身居高位而饮食起居极为节俭,但对敬奉鬼神的贡品和治水开渠所花的费用却很大方,自己在治水过程中也是亲力亲为。根据《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记·夏本纪》也有“左准绳,右规矩”;“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 等记载,可知大禹亲自操持测量工具,用科学的方法,对全国各地高山大川进行了全面性的勘察和测量。经过认真测量计算后,根据各项数据来分析洪灾产生的原因,然后因地制宜,定出最适当的治水方略。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大禹综合运用了勘测、疏导、堵塞、钟水、陂鄣等多种方法。通过实地勘察调查和思考实践大禹开创了堵疏结合的治水方法,最终成功完成治水任务。而大禹的“予思日孳孳”,就是一种注重实践,埋头苦干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其次是实事求是,科学创新的精神。大禹能够成功治理水患,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来自于他对治水方法的创新。禹之父鲧治水九年而收效甚微,因为他只简单沿用了前人的治水方法“堵”。大禹接任鲧的位置之后,在他的父亲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勘察和总结思考,创造了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法。《吕氏春秋》记载到:“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可见,大禹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以疏为主,最终成功治理水患。一般人认为大禹能够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放弃了其父鲧的以堵治水的方法,改堵为疏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据《淮南子·地形》记载:“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可以看出,实际上禹仍然保留了原先堵水治理方法,同时又融合新的思路,使治水方法得以技术创新——根据具体的地形情况,运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治理水患。

最后是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的奉献精神是首屈一指的,具体表现为舍小我为大我。在禹之前是他的父亲鲧来主持治水的。但鲧主要用“湮”、“障”等以堵治水的办法来治理洪水,效果并不好。以至于历时九年也没有治理好水患,因而被舜处死。之后又有人向舜举荐了禹,大禹也没有因其父被诛而心生怨念,而是以天下百姓利益为重,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治水重任。由此可见大禹具有公而忘私,以大局为重的宝贵品格。《史记》记载:“禹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意思是大禹一心扑在治水大业上,娶妻后仅四天又前往治水第一线,就连儿子启出生时也不曾回家探望。《吴越春秋》则记载了大禹为了治水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娶亲。大禹治水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大禹一心向民,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大禹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在绍兴的水利建设、抗洪救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结语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即注重实践,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这是大禹留给绍兴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大禹及其精神对绍兴都影响巨大。这些大禹事迹中体现出来的大禹精神依然深深影响着如今的人们,大禹身上有着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精神,因此对大禹的崇拜并不是封建迷信,反而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物质文明下保持初心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