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护生亦护心: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探索

作者

文慧 黄诗雅 娄贝儿 陈欣桐

嘉兴大学 314200

摘要 在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坐标中,李叔同的全人教育思想以文化融合与实践创新彰显独特价值。其思想形成依托于传统儒学奠基、日本教育理念启发及本土实践精进的三重脉络,以“德艺双修、中西贯通”为核心,构建起以人格修养为根基、艺术教育为载体、个性发展为路径的独特体系。在当代,其思想为德育提供“以美导善”的新范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启示,更以对生命本质的关注与人文精神的坚守,为破解教育功利化困境提供精神资源。挖掘这一思想遗产,可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历史参照与现实路径,彰显了其超越时代的教育智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德艺双修;中西贯通

一、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李叔同作为在近代教育中支持以美育促进时代变革的伟大教育家,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促进了当代教育环境及方式的巨大变革。了解其人生经历和教育思想的萌发、转折与深化对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幼年环境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奠基

李叔同出生于书香世家,对儒学“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高度认同,传统君子文化影响他为人处世乃至后期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促使他在教育上追求“完全之人格”,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赋予“全人”以现代内涵。

(二)西学东渐教育淬炼:日本理念影响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明治维新的改革成果让他坚定了以艺术教育提高民众文化道德水平的决心,而“心身调和”的教育理念,也催生了他对“全人教育”的系统化思考。

同时,中外现代化差距激发了他的民族情怀,开始主张“通过引进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改良”[1],深刻展现于其全人教育的实践之中。

(三)教育实践精进发展:艺术思想传播

回国后,李叔同在浙江高校开展教学,使全人教育思想落地生根。

他在教授音乐时引入西方理论技法,鼓励学生课余时以“开展社团活动等方式”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2]同时,他支持实践教育,鼓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艺术作品中,使学生了解到图画教育中“既有形而下的技法训练,又有塑造具有现代审美人格的美育诉求”。[3]

二、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

李叔同以“凡事认真,勇猛精进”为精神核心。[4]融合儒家修身传统、西方教育方法与佛教生命哲学,为现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一)德业双修:以人格修养为教育根基

李叔同将道德修养融入艺术教育,通过伦理践行与美育实践等,引导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其开创的“以美导善”范式,实现了艺术形式与道德教化的自然融合,奠定“德艺共生”的教育基调。

(二)中西贯通:构建全面调和的教育体系

李叔同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首倡油画、西洋画及现代广告设计,将西方美术思想传入国内,堪称诗画全才。跨学科实践上,他组织户外写生、排演西方话剧等,实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造性转化,奠定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跨文化融合基础。

(三)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教育智慧

李叔同坚持因势利导,注重个性化培养,教学上首创“对比教学法”与“还琴制度”,主编《白阳》提出“美育在陶养感情”,篆刻教学强调“刀随心走”,激发学生创造力。

(四)生命教育:佛教思想的深层渗透

晚年李叔同融合佛学与教育哲学,通过《断食日志》反思生命本质。他将书法教学与“澄心静虑”的修心实践结合,构建起以自然观察、内省体悟为核心的生命教育体系,赋予艺术教育深层的人文关怀。

三、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的实践

李叔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构建了差异化教学体系,推行跨学科融合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差异化教学体系建构​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李叔同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行两项重要教学改革:

一是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他依据学生个人差异,为音乐天赋生开设进阶课程并提供优质艺术资源,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调整计划,助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

二是实行“还课”制度。钢琴课后要求学生一周后展示练习成果,他在“还课”中细致观察演奏细节,以平和严肃的态度指导改进,并用“佳”“尚佳”等标记客观评价,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也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跨学科融合模式​

李叔同还很注重培养学生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审美通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后用绘画呈现听觉感受,在绘画创作时以相关音乐激发情感,助学生打破艺术界限、拓宽审美视野。

在跨学科融合实践中,他将诗词文学性与戏剧表演性结合,让学生在角色塑造与剧情演绎中把握诗词韵律、展现情感意境,借此提升文学与表演能力,培养综合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李叔同全人教育思想的价值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李叔同开创性的全人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沉闷格局,更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持续为教育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养分。

(一)开创现代艺术教育先河,培育杰出艺术人才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李叔同率先将西方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将艺术教育打造为滋养心灵的重要途径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其创作的学堂乐歌在音乐语言与意境深刻革新,在传递思想、启蒙教育与文化改革中作用重大。经他悉心培育的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将李叔同的教育理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教育传统。

(二)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李叔同的全人教育实践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其教育思想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教育的精华,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教育体系。

在李叔同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们专业素养扎实,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人教育思想的生命力与深远影响。

(三)注重人格与文化教育,塑造健全精神世界

在人格教育上,李叔同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正义、善良、诚信等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

在文化教育上,他鼓励学生打破文化壁垒,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果。这启示我们在坚守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创新发展。

(四)为当代教育困境提供启示,回归育人本质

在当今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时代,李叔同的全人教育思想深刻回答了“教育何为”这一永恒的教育命题。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始终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以家国情怀矢志推动中国文艺与教育事业,坚守弘扬传统文化。

在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伟大征程中,李叔同的全人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教育舞台上持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申小红.李叔同“先识器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DOI:10.27212/d.cnki.glnsu.2023.000098.

[2]陈晶晶.美术国的理想——从新发现佚文重探早期李叔同的图画观[J].艺术百家,2023,39(05):149-158.

[3]刘心纯,罗富臣.近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探赜[J].艺术教育,2023,(10):47-52.

[4]张猛.论李叔同人格精神的核心内涵[J].山西青年,2013,(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