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赋能志愿服务:小学高段项目化运作的模式探索
潘潇雨 李子欢 邓佳仪 王柯烨
嘉兴大学 314200
摘要:小学高段是学生社会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当前志愿服务存在任务化导向、资源孤岛及参与局限等问题。本文从家校共育视角出发,探讨小学高段开展志愿服务的合理性,提出科学规范的具体策略,预期深化对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重要性的认识。项目以国家政策为基础,通过多元志愿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高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一、引言
小学高段是学生社会意识萌芽、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开展志愿服务,既能初步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还能通过劳动教育与家校协同的深度融合,实现“五育并举”。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系统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当下小学高段志愿服务现状
(一)任务化导向:志愿服务与学业评价的失衡
当前小学高段志愿服务普遍存在“为任务而服务”的倾向。部分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量化考核体系,甚至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通过访谈在校任职教师,他们承认“任务导向”削弱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超过半数的学生坦言“更关注完成次数而非服务意义”。这种功利化设计背离了志愿服务的本质,难以培养学生真正的奉献精神。
(二)资源孤岛:家校社联动的缺失与困境
家校社三方在志愿服务中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学校受限于资源与能力,活动设计单一化;家庭参与度低。同样,社区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如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设施鲜少与学校合作设计服务项目。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志愿服务内容重复、覆盖面窄,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三)参与局限:活动形式单一与学生需求多元的矛盾
小学高段学生兴趣广泛、探索欲强,但现有志愿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志愿服务仅限“校园值日”和“节日义卖”,学生反馈“缺乏挑战性”。而少数尝试创新模式的学校收获了更高参与度。数据显示,提供“菜单式”志愿的学校,更多学生表示愿意长期参与。这凸显出优化活动设计的迫切性。
三、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高段设置志愿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多方合力,推动志愿服务团队组织规范化
志愿服务团队将采取“1+1+1>n”志愿队培育新模式,“1+1+1”体现在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网络学习三大环节,为小学高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小学高段志愿服务团队将深挖家校协作力量,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劳动教育理念滋润。在参加志愿实践过程中,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理念也能更好的指导、构建志愿服务团队;遵循学生意愿,小学生可选择参加学校构建的志愿团队,也可结合个人兴趣及特长,自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
(二)融合技术,构建家校志愿服务平台科学化
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家校沟通中的时空壁垒,实现即时、无障碍的信息传递,提升家校协作效率。它不仅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时交流、无缝协作的虚拟场所,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无形中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新型生态,让教育的力量在数字化协同中持续放大。
四、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高段设置志愿服务措施的积极意义
(一)多方合力,推动团队规范化的积极意义
“1+1+1>n” 培育模式确保团队建设专业化、可持续化,为志愿服务高效开展筑牢人才根基。家校联动打破教育边界,家长在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认知,教师通过实践反哺理念优化,亲子共同参与促进劳动教育从课堂到生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菜单式”自主组队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生自主规划活动流程、协作创新,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提升自我价值。
(二)融合技术,构建平台科学化的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支撑的平台解决传统沟通的时间差与空间限制,让活动组织、进度跟踪、问题协调更便捷高效,推动家校协作从“间断性配合”转向“持续性协同”。此外,平台作为资源枢纽,促进家校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通过数字化留痕形成志愿服务档案,为个性化指导和长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家校共育模式创新。
五、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高段设置志愿服务的预期价值
1.强化“认知”,潜移默化促理解。加强小学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是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学校以劳动精神为重点教育内容,推动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志愿服务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
2.落实“行为”,稳扎稳打促发展。秉持“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为理念,强化养成教育,落实志愿服务教育常态化;优化志愿服务形式,鼓励小学生“菜单式”自主组队,创新活动内容,让服务精神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3.赋能“社区”,共同培育担当少年。学生投身社区服务,如环保、关爱特殊群体等,以实际行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中,懂得奉献与付出的价值,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
六、项目特色及创新体现
打造志愿服务团队,推出“菜单式”志愿活动,涵盖宣讲、操作、知识运用三大板块,各板块均有专业老师以“1 + 1 + 1”模式指导,学生可按需自选。
主张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公益劳动等多样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深入体验不同知识技能,在拓宽视野、提升素质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激发公益热情,不同活动带来各异感悟,都能让学生领悟分工合作、尊重劳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蓉蓉,崔莉.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廊坊市管道局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劳动教育侧记[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3,61(5).
[2]魏鲁宁.劳动教育融入“原理课程标准化教学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2):197-199.
[3]何涛,章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9):46-48.DOI:10.16227/j.cnki.tycs.2023.0505.
[4]王阳. 湘潭市城区小学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X小学为例[D]. 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9.
[5]俞芳,冯江英.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与活动中的问题和对策探讨——以乌鲁木齐市第Y小学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59-64.
[6]姜朝晖.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J].中国德育.2014-14.
[7]贾美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J]. 北京教育普教.2013.
[8]贾美华.做良好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北京市形成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J].北京教育普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