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学材观”:初中数学教材运用研究
王浏淼
西华师范大学
1引言
在“双减”背景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观进入大众的视野,教材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数学教学已经慢慢地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不再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利用教材如何教,如何将知识讲懂、讲深、讲透。
在新课程思想指引下,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满堂灌、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等形式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思考问题,发展个性,提出主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学材观”的指导下进行教材使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有意义。
2教材运用的原则探索
教材的使用受到国家课程标准的约束,但教材在将课程内容导入教学过程后,会面临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教材所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落差,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材加以改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必要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下面将以某某中学某某教师讲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乘法公式”为例,研究其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与呈现的再创造。
2.1内容选择的原则要点
在“学材观”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教学质量,更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长。教师应遵循一系列原则并采取有效做法。首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选择内容时应从具体实例入手,如用校园建筑测量来引入三角形全等知识,符合其认知特点。同时,结合学生兴趣,如篮球比赛中的得分统计引入方程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其次遵循实用性原则。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像家庭水电费计算、商场促销折扣分析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
最后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内容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挑战欲,也不能过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如二次函数教学,先从简单图象和性质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实际应用。
2.2内容编排的原则要点
在“学材观”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编排,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编排内容时要确保各知识点之间衔接自然、层次分明。例如,在函数这一板块,先安排一次函数,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图象和性质,再逐步引入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形成完整的函数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
把握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编排内容。以几何部分为例,先从简单的点、线、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基本图形,再学习图形的性质、判定定理,最后进行复杂的图形证明和计算,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洞悉趣味性原则。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编排内容时应融入趣味元素,如数学史故事、数学游戏等。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定理的有趣故事,或者设计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拼图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3内容呈现的原则要点
在“学材观”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首先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初中数学中部分概念和定理较为抽象,如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关系、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等。教师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巧用启发性原则。呈现内容时,不能直接灌输知识,而应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针对性原则。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呈现内容。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呈现基础知识和简单例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最后遵循趣味性原则。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编排内容时
3教材运用的实施探索
结合上述所说,有关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与课标,吃透教材以明确各章节知识点、重难点和教学要求,同时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与目标,确保所选内容既契合课标又贴合学生发展需求;还需整合教材资源,对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优化;此外,要开展教学调研,借助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看法与需求,依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材内容选择,分享经验资源,借鉴优秀教学案例,持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策略。
有关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师要注重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重新梳理整合,将相关知识点集中编排;同时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家庭水电费计算”“旅游费用预算”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实用性,引导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采用多样化呈现形式,借助文字、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教材内容,针对抽象数学概念,以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理解知识。
在教材内容呈现上,教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如函数图象平移)和微课制作使抽象知识直观化;结合生活情境(如商场抽奖概率)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数学实用性;同时精选典型例题,多角度解析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鼓励自主编题解题以强化知识运用。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4结论
在内容选择上,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实用性和适度性原则,精准筛选教材内容,融入生活案例与学科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参与选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系统性、循序渐进和趣味性原则,科学编排教材,构建系统知识网络,融入趣味元素。在内容呈现上,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原则,借助多媒体、生活化情境和多样化例题优化教学。
为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与课标,整合教材资源,开展教学调研,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小学数学教材“学材化 ”的转换策略——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教育视界,2024, (24):42-47.
[2]罗诚.“学材观 ”视域下单元学习任务实践探究——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 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05):64-67.
[3] 周 晓 楠 . 深 挖 教 科 书 材 料 , 转 化 教 材 为 学 材 [J]. 中 学 历 史 教 学,2024, (11):63-65.
[4]汪洪潮,刘晓晔,刘飞.关注知识内在逻辑契合学生认知规律——以沪科版 “有理数的乘方 ”一课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2024, (03):14-17.
[5]马松 .基 于新 教材运用的 高 中生物 教 学创新探索 [J].数 理化解题研 究,2023, (24):132-134.
[6]谭钞月,陈淑清.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教材运用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 学报,2021,37(03):157-160.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1.0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