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调度模型构建
黄世玉
211003198909041548
摘要 本论文聚焦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生态挑战,系统梳理生态基流保障技术,创新性构建科学调度模型。通过对确定技术、工程保障技术的分析,以及对模型构建原则、结构与求解验证的阐述,揭示生态基流保障的关键要点,为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推动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护。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技术;调度模型;协同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清洁能源开发与水资源调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备受关注。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冲击,其中生态基流无法有效保障成为突出问题。生态基流是维系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性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水生生物生存、河道自净、生态景观维持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我国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工作愈发重视,但受流域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等因素影响,生态基流保障仍面临诸多技术与管理难题。因此,深入研究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调度模型构建,对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基流保障技术剖析
(一)生态基流确定技术革新
新型水文学方法的拓展:传统水文学方法在生态基流确定中应用广泛,但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基于概率统计与机器学习的新型水文学方法逐渐兴起。例如,利用 Copula 函数分析流域降雨 - 径流联合概率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更精准地确定生态基流阈值,该方法能够充分考虑水文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 ,提升生态基流确定的科学性。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 LSTM 模型也被应用于生态基流预测,通过学习历史流量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对未来生态基流进行动态估算,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具前瞻性的依据。
水力学 - 生态学耦合方法:单一的水力学方法或生态学法在生态基流确定上均存在不足,水力学 - 生态学耦合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将河道水力参数与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宜性指标相结合,构建综合评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不同流量下河道流速、水深分布,结合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产卵等生态习性需求,确定满足多目标的生态基流。这种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使生态基流确定更贴合实际生态需求。
(二)工程保障技术创新
智能生态泄流设施的研发:随着物联网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生态泄流设施逐渐成为工程保障的新方向。新型生态泄流闸配备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下游河道流量、水位等数据,并根据预设的生态基流目标自动调节闸门开度。此外,一些水利水电工程采用 “生态流量在线监测 - 智能决策 - 精准泄流” 一体化系统,实现生态基流的动态精准调控,提高了泄流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基于大数据的水库调度优化:大数据技术为水库调度优化带来新契机。通过整合流域内气象、水文、水质、生态等多源数据,构建水库调度大数据平台。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不同工况下各用水目标与生态基流保障的关系,优化调度规则。例如,基于历史洪水数据与生态基流需求,制定更合理的防洪与生态基流协同调度方案,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满足生态用水需求。
三、生态基流调度模型构建新路径
(一)模型构建的核心原则
动态适应性原则:考虑到流域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动态变化,生态基流调度模型需具备动态适应性。模型应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与变化趋势,自动调整调度策略,以应对不同时期生态基流保障需求的改变。
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构建模型。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生态基流保障需求;建设过程中,预留生态设施接口;运行阶段,通过模型优化调度实现生态与工程效益的长期平衡。
(二)模型架构与功能模块
多源数据融合模块:该模块负责收集与整合流域内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工程运行等多源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标准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为模型运行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生态基流动态预测模块: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与水文学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资料,对生态基流进行短期预测与长期趋势分析。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对生态基流的影响,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块:以生态基流保障为核心目标,兼顾发电、防洪、灌溉、供水等多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如 NSGA - III)求解模型,在满足各类约束条件下,生成 Pareto 最优解集,为决策者提供多种调度方案选择。
(三)模型验证与应用
通过实际流域案例对构建的生态基流调度模型进行验证。选取不同水文年的历史数据,模拟模型调度过程,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情况对比分析。从生态基流达标率、各用水目标完成度、模型计算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参数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经实践验证,优化后的模型能够有效提升生态基流保障水平,同时实现工程多目标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将更广泛应用于生态基流保障领域。通过构建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对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调度模型的自主学习与优化,提高生态基流保障的智能化水平,适应复杂多变的流域环境。
(二)流域生态 - 社会 - 经济系统综合模拟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流域生态 - 社会 - 经济系统的整体性,构建综合模拟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生态基流保障,还将纳入人类活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等因素,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三)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
生态基流保障是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至关重要。各国可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调度模型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论文通过对生态基流保障技术的创新分析与调度模型的科学构建,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与策略。然而,生态基流保障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合作,持续完善生态基流保障技术与调度模型体系,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王浩,陈敏建,王芳,等。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流量演变规律及保障技术研究进展 [J]. 水利学报,2023, 54 (11): 1433 - 1446.
[2] 郭生练,龚成刚,周雨,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基流预测研究 [J]. 水科学进展,2022, 33 (6): 837 - 848.
[3] 夏军,尹家波,王纲胜,等。面向生态基流保障的水库多目标调度模型与应用 [J]. 水资源保护,2021, 37 (5):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