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机制研究

作者

石洁

国药一机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临床效果,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等角度探讨作用机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该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慢性疼痛;临床应用效果

引言

慢性疼痛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全球约30%人群受其困扰,我国慢性腰腿痛、偏头痛等患者基数庞大。西医治疗手段存在药物不良反应、适应证有限等问题,而中医护理技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原则,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与机制对丰富治疗手段、推动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一)中医护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中医护理技术基于阴阳五行、经络及气血津液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疾病源于阴阳失调与五行失衡;经络学说指出经络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刺激穴位能调节人体功能;气血津液理论强调气血是生命活动基础,气血通畅则机体健康,反之引发疼痛等病症[1]。这些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帮助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技术与穴位治疗。

(二)中医护理技术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中医护理技术包含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穴位贴敷等多种疗法。针灸通过针刺和艾灸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温通经络;推拿运用多种手法作用于体表,调整筋骨、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拔罐利用负压吸附体表,起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作用;中药熏蒸借助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渗透治疗;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整体而言,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个性化辨证施护特点,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方案;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副作用小,多采用天然中药材;注重整体调理,集治疗与预防保健于一体。

二、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缓解疼痛症状

中医护理技术依据中医理论,通过多种疗法协同缓解慢性疼痛。针灸选取疼痛部位及相关经络穴位,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气血;艾灸利用温热刺激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推拿通过力学作用和经络刺激,放松肌肉,调整关节,改善血液循环。拔罐调节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中药熏蒸使药物透过皮肤渗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和穴位双重刺激,调节气血阴阳平衡[2]。这些疗法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二)改善躯体功能

慢性疼痛常导致患者躯体活动受限,中医护理技术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推拿和针灸作用于慢性腰腿痛患者,能松解肌肉粘连、调整关节位置、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活动度,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弯腰等动作。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拔罐结合中药熏蒸可减轻关节肿胀,改善关节功能,提升患者上下楼梯、蹲起等活动能力,从多方面促进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三)调节心理状态

长期受慢性疼痛折磨的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疼痛的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具有积极调节作用。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中医护理技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患者对疾病治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其精神面貌。

(四)提升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效果,中医护理技术全面提升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缓解疼痛、改善躯体功能和调节心理状态,患者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睡眠质量得以提高,食欲改善,从多个层面改善了患者的生活状态,使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三、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神经调节机制

中医护理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刺激穴位可激活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等阿片类物质,抑制痛觉信号传导。同时,还能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代谢,增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调节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情绪、疼痛感知和运动控制。此外,拔罐、推拿等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反射性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针灸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缓解因疼痛引起的血管痉挛和肌肉紧张,多方面减轻疼痛症状并改善神经功能紊乱问题。

(二)免疫调节机制

慢性疼痛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在免疫调节方面作用显著。中药熏蒸中的中药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穴位贴敷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针灸、推拿等刺激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调节Th1/Th2 细胞平衡,纠正免疫失衡状态,减轻免疫炎症反应,为缓解慢性疼痛创造有利条件。

(三)内分泌调节机制

慢性疼痛可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中医护理技术能够对其进行调节。针灸、推拿等疗法可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影响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强机体应激和抗炎能力。对于与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关的慢性疼痛,中医护理技术还可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内分泌紊乱状态,协同其他机制共同发挥缓解慢性疼痛的作用,体现中医整体调理特色。

四、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应用中面临诸多问题。专业人才短缺,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课程设置不足,实践教学缺乏,在职培训也不足,导致熟练掌握该技术的人员较少,限制技术推广。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不同地区和医院操作方法与标准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影响治疗效果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不利于学术交流和传承。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薄弱,多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难以从现代医学角度充分解释科学性,限制其国际认可度和推广范围[3]。

(二)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一系列优化策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加强中医护理专业建设,增加课程比重,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实训和临床实习,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操作技能。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水平。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制定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操作流程、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评价指标,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在机制研究方面,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多学科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探讨作用机制,揭示科学内涵,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疼痛患者治疗中展现出多方面的良好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躯体功能、调节心理状态和提升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调节。尽管目前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标准化不足、机制研究薄弱等问题,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机制研究等优化策略,中医护理技术有望在慢性疼痛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推动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晴,黄惠榕,刘磊,等.中医药适宜护理技术干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J/OL].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7[2025-05-19].

[2]唐玲,邢晅毓,李野,等.中医护理标准化研究现状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 2025,44(04):396-399.

[3]王莉,陆梅,王静怡,等.上海市医疗机构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践行现状分析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5,32(04):3-9+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