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实践助力思政引领与德育升华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林仁畅

闽侯县第四中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2

摘要:劳动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了劳动实践在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了当前高中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劳动实践途径以助力思政引领和德育升华的策略。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模式、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劳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升华;劳动教育;实践育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目标紧密相关。然而,当前高中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实践深度不足、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导致其在学生价值引导和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劳动实践,促进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实现德育工作的深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劳动实践助力思政引领和德育升华的路径,以期为高中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劳动实践在思政教育与德育中的价值

1.1 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与价值导向

劳动教育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功能,它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石,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领悟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使他们明白劳动无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敬重。这种导向有助于学生摆脱功利主义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1.2 劳动实践对学生责任意识与劳动精神的培养

劳动实践是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与劳动精神的肥沃土壤。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职责,无论是参与校园卫生打扫,还是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他们按时、按质完成任务,这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态度。同时,劳动精神也在实践中得以锤炼。面对劳动中的困难与挑战,如体力的消耗、技术的难题等,学生需要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克服,从而培养出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劳动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1.3 劳动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契合点

劳动教育与德育目标高度契合。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劳动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爱集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例如,在集体劳动项目中,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参与社区服务劳动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提升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德育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在劳动中修身养性,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高中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劳动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系统化设计

目前高中劳动教育实践形式较为单调,多以校园大扫除、简单的种植活动为主。这些活动虽能让学生参与劳动,但缺乏深度与创新性。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规划,从课程理论到实践操作,再到成果评价,未形成完整闭环。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课占比少,内容偏理论,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实践活动安排缺乏针对性,未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 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度不足

在高中教育中,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融合不够紧密。思政课堂侧重理论知识,很少结合劳动教育案例,学生难以将思政理论与实际劳动相联系。而劳动实践中,又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只注重完成任务,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这种分离使得思政教育缺乏生动性,劳动实践缺乏思想引领,无法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3 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实践参与度不高

部分高中生劳动观念淡薄,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生过于关注成绩,轻视劳动实践,认为劳动没有价值。这种观念致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敷衍了事,参与度低。此外,学校对劳动教育宣传不足,未营造良好氛围,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认同感。同时,劳动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加剧了劳动观念淡薄和参与度低的问题。

高中劳动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丰富劳动实践形式,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实践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优化劳动实践助力思政引领与德育升华的策略

3.1 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强化课程与实践结合

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比重,丰富课程内容,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历史等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知识。同时,注重课程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开设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劳动意识。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3.2 创新劳动实践模式,推动思政教育的实践转化

创新劳动实践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思政教育的实践转化。高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劳动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调研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劳动竞赛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将劳动与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同时,在劳动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开展主题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劳动,结合环保主题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3.3 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劳动育人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劳动育人平台,能够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高中应加强与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社会主体的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育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成长和发展,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军成.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79-82.

[2]胡桂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6):46-47.

[3]华美慧.高中思政课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J].高考,2024,(16):148-150.

[4] 赵琦.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