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下基层党建宣传内容优化与传播策略分析

作者

智济鑫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宣传形式难以满足党员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内容缺乏地域特色和情感共鸣;传播手段依赖单向输出,新媒体资源整合不足,导致覆盖面有限。本文提出“内容优化”与“传播策略升级”双维路径:在内容层面,强调通过基层需求调研、挖掘地方党建亮点、创新多媒体叙事形式,增强内容的贴近性与感染力;在传播层面,主张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多元矩阵,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触达范围,并通过科学评估体系动态优化策略。研究旨在为基层党建宣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党建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转型。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建宣传;内容优化;传播策略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仍存在宣传内容僵化、形式陈旧等问题,导致党员参与度低、群众认同感弱。新媒体技术为党建宣传提供了新机遇,智慧党建平台、融媒体矩阵等创新实践已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如何平衡内容吸引力与政治导向性、整合多元传播渠道并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探索党建宣传内容与传播策略的协同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基层传播困境,也为强化党组织凝聚力、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新时代基层党建宣传现存问题

(一)内容层面的困境

新时代基层党建宣传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同质化倾向显著、叙事方式僵化、价值传递有效性不足三重困境。从内容生产机制看,部分基层组织过度依赖上级文件或标准模板,缺乏对地域特色、群众需求的深度挖掘,导致宣传内容呈现“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特征。例如,部分项目的党建标语仍停留在“三会一课”等基础制度阐释层面,未能结合基层党建实践、改革发展、创新内驱力等现实议题形成差异化表达,削弱了内容的场景适配性。

更为深层的矛盾在于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转化障碍,部分宣传内容机械套用宏观政治术语,未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具象化、可操作的实践指引。例如,在“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主题传播中,没有通过详细解读、情景模拟等方式建立理论政策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意义关联,致使传播内容悬浮于基层认知体系之外。

(二)传播层面的难题

从传播渠道维度观察,部分基层组织尚未突破“文件传达+实体展板”的传统路径依赖,尤其宣传渠道覆盖率与渗透率呈现梯度递减特征。《2023年基层党建传播效能调查报告》显示、项目党组织新媒体平台开通率不足42%,且超过75%的账号存在“重注册轻运营”问题,导致“两微一端”等数字化工具沦为信息搬运的电子公告栏。同时,传播技术的应用多停留在图文推送、视频转载等基础功能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潜力[1]。例如,在流动党员管理中,仅13.6%的党组织运用LBS定位技术实现属地化内容推送,多数仍采用“一刀切”的群发模式致使传播内容与受众时空情境严重脱节。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宣传内容优化与传播策略

(一)内容优化策略

1.聚焦基层需求,打造特色内容

基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优化需以受众需求为锚点,构建“问题导向型”内容生产机制。通过德尔菲法、田野调查等手段梳理不同党员群体的信息获取偏好与认知盲区,例如,针对项目中的党员重点开发“技能培训+党建知识”融合课程,将政策解读嵌入重大工程节点,实现内容供给与基层痛点的精准对接。

2.深入调研基层党员群众需求

运用大数据舆情监测与扎根理论双重路径,建立“需求采集—聚类分析—优先级排序”的动态调研体系。例如,在项目党建中,通过基层调研、智慧党建平台留言板等渠道,量化分析不同群体对社会基础保障政策、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关注与差异,形成需求热力图,为内容分层推送提供数据支撑。

3.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党建亮点

依据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知识”理论将区域红色遗址、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党建叙事符号。例如,井冈山地区利用VR技术复原“挑粮小道”历史场景,使党员在虚拟行走中感知革命精神;云南边疆党组织将“双语党课”植入傣族章哈调艺术形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表达的有机融合。

4.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吸引力

借鉴计算传播学的叙事传输理论开发“交互式政策模拟器”“党建知识闯关游戏”等新型载体。例如,某项目设计“市场开发引资决策沙盘”,党员干部在模拟谈判中学习“亲清政商关系”内涵,使抽象纪律要求转化为具象行为准则,其试点数据显示参与者的政策理解效率提升47%。

5.运用多媒体融合,丰富内容呈现

遵循媒介生态学多模态传播规律,构建“图文—音频—虚拟场景”的立体内容矩阵。针对项目中流动党员群体开发“音频微党课+直播答疑”组合产品,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实现学习进度跟踪;在偏远地区,制作“动画图解+双语字幕”的政策解读视频,突破语言与识字率双重传播屏障[2]。

6.讲好党建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运用故事核理论中的“情感弧线”模型重构典型宣传的叙事逻辑,例如,在某防洪案例的传播中,采用“危机触发—党员行动—群众反馈”三幕式结构,通过无人机航拍、员工口述历史等多元视角塑造有血有肉的党员形象。该叙事策略使受众情感共鸣强度提升62%,显著高于传统事迹报告模式。

(二)传播策略升级

1.构建多元传播矩阵

依据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建立“中央厨房式”内容分发中枢,打通“党报—电视台—政务客户端—社群媒体—线下体验馆”的传播链路。某直辖市推行“蜂巢式”矩阵架构,省级平台统筹内容生产,各个省市融媒体定制属地化版本,企业项目进行场景化落地,跨平台内容适配率提升至91%,信息衰减率降低至12%。

2.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

运用协同效应理论重构资源配比,传统媒体聚焦深度报道与权威解读,新媒体侧重精准推送与即时互动。如“江苏先锋”平台将党报评论员文章转化为3分钟动画短视频,通过微信群定向推送至非公企业项目的党员,配合线下“车间微讨论”,使理论学习覆盖率从67%提升至89%。

3.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传播

基于用户画像技术实施平台差异化运营,在抖音开展“党建知识擂台赛”,并运用AI换脸技术生成“党员模范虚拟主播”;在B站推出“红色剧本杀”互动剧,将党史事件转化为分支剧情选择,青年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增至8.2分钟,二次创作投稿量突破15万条。

4.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引入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构建“曝光量—知识留存率—态度转变度—行为转化率”测量链条。某项目运用眼动仪追踪党员观看宣传视频的视觉焦点,结合语义分析解码座谈记录,发现动态信息图的政策记忆效果比文本高2.8倍。

5.制定科学评估指标

开发党建传播指数(CPCI),包含渠道渗透系数、内容共鸣指数、行为触发值等12个二级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图文信息在60岁以上群体中的传播效能指数为0.73,而VR体验内容在35岁以下群体中达到1.25,为精准投放提供量化依据。

结论

新时代基层党建宣传的本质上是通过传播供给侧改革实现政治话语的基层转译。研究表明,内容优化需突破“标准化生产”惯性,建立“需求洞察—在地转化—形式创新”的动态适配机制,而传播升级依赖“矩阵构建—技术嵌入—效果闭环”的系统性革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元宇宙、生成式AI等新技术与项目党建宣传的深度融合,同时,拓展边项目新兴领域等特殊场景的传播规律研究,推动党建宣传体系向全媒介、全时空、全要素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向南. 媒体融合下基层党建宣传工作研究 [J]. 中国报业, 2023, (08): 244-245.

[2] 何武尚. 新媒体时代基层央行党建宣传工作现状与创新思考 [J]. 传媒论坛, 2022, 5 (18): 90-92.

智济鑫(1997-),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在工程项目领域从事党建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