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调研报告
刘平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 750306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在《意见》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智能化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实践。为深入了解智能化技术在内蒙古媒体融合中的应用现状、成效、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开展此次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期望能够全面梳理内蒙古媒体融合智能化进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地方媒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助力其更好地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媒体融合智能化发展战略提供区域性的实践参考。
一、智能化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现状
在智能化应用方面,目前,国内智能化媒体融合的大模型产业快速增长,构建了多层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云侧与端侧大模型差异化发展将形成互补,如百度文心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讯飞星火大模型等通过多种形式在媒体应用中发挥作用,为媒体提供了内容共创、虚拟主播、国际传播等多样化服务,推动媒体行业数智化升级。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也广泛融入智慧广电建设,构建了“算力+算法+数据”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体系,联合印发元宇宙相关计划,发布区块链应用基础设施规划等,推动广播电视体系重构与创新,开拓智慧广电新领域、新服务、新业态。全国广电系统在新闻宣传、重大事件报道等方面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开发了“5G新闻云采访”系统,运用AI算法进行词频分析,使用AI虚拟主播,探索元宇宙演播室等,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视觉表达维度和手段。在国家的推动下,内蒙古盟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2个盟市全部完成报纸和广电资源整合,加速向互联网移动端倾斜,其中呼和浩特市青橙融媒客户端下载量突破400万,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入选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
在采编智能化方面,目前国内主流媒体普遍应用大模型技术赋能采编流程,人民日报将大模型融入“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升级打造AIGC工具箱;新华社推出“新华妙笔”公文写作AIGC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发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推动全流程智能升级。AI技术提升了内容创作和审核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智媒应用生态发展,加速内容新范式普及化。内蒙古地区盟市级媒体在采编流程中也积极利用智能化技术,重构采编流程,优化内容供给。如通辽市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主题报道专栏,刊播大量稿件,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推送多种形式产品,提升了采编效能。
在服务智能化方面,目前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电服务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广电在多地推广5G频道,实现与小屏协同的多样化电视服务。高清化、超高清化进程加快,地级及以上播出机构开办大量高清、超高清频道,省级台频道全部实现高清化,地级台、县级台高清化率较高。同时,“智慧广电+”模式在政务服务中助力基层治理;商务服务中助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化;民生服务中为智慧社区、乡村建设提供多种服务,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化平台,拓展服务内涵。内蒙古地区盟市级媒体通过智能化融合发展,增强了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了发展效益。如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多个获奖作品,包括广播剧、纪录片、栏目等,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优质的媒体服务。
在社会智能化方面,目前大模型应用方向多元,C端产品不断涌现,如智能引擎、智能助手以及多模态内容生成类生产力工具,情感陪伴及社区类社交型产品也开始崭露头角,有助于吸引用户、增强黏性,为大模型应用服务提供方带来盈利空间,同时也为传媒机构拓展C端市场和强化用户链接带来新机遇。内蒙古地区盟市级媒体通过智能化融合,扩大了主流价值版图,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讲好地方故事、展现地方担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辽市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地方治理成果和发展成就,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内蒙古地区智能化在媒体融合中应用存在的不足
尽管内蒙古地区在智能化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
一是大模型应用滞后,技术融合不充分。目前,国内通用大模型已在媒体行业多领域开展深度应用,而内蒙古地区媒体对大模型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自主研发和深度定制的媒体大模型,难以充分发挥大模型在内容生成、智能传播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导致在媒体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上受限。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媒体业务的融合应用中,内蒙古地区虽然有所尝试,但整体融合不够深入。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应用较少。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在利用新技术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打造沉浸式媒体产品等方面存在差距。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体系陈旧。智能化媒体融合需要既熟悉新闻传播业务,又掌握智能化、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内蒙古地区对这类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导致媒体机构中既懂媒体又懂技术的人才短缺。同时,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也不够完善,无法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新技术学习的机会,制约了媒体团队整体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协同不足。智能化媒体融合项目的研发、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对智能化媒体融合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资金短缺限制了媒体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上的投入规模,导致技术更新滞后。同时,媒体融合涉及多个产业领域,需要媒体与各方密切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内蒙古地区智能化媒体融合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产业协同不足,无法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影响了智能化媒体融合产业的发展。
三、内蒙古地区智能化媒体融合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大模型技术的研发,深化技术融合。鼓励内蒙古地区媒体与国内领先的大模型研发企业开展合作,引入成熟的大模型技术解决方案,并根据本地媒体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加大对本地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媒体大模型研发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动自主研发适合内蒙古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模型。在技术融合层面,积极探索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媒体业务中的创新应用。对在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的媒体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支持媒体打造元宇宙新闻演播室、虚拟现实沉浸式新闻体验等项目,拓展媒体业务新形态。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媒体高端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提供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外部人才为内蒙古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建设,针对媒体从业人员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协同。加大对智能化媒体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媒体融合重点项目建设、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将内蒙古地区媒体融合项目纳入国家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发展规划,获取更多资金扶持。在产业协同方面,加强媒体、科技企业、通信运营商、文化企业等各方之间的协同,共同打造智能化媒体融合产业生态链。打造媒体融合产业园区,吸引各类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智能化媒体融合产业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