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科"角度探讨大单元教学
叶君华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城西小学 安徽省六安市 237200
[摘要]科学素养不仅涵盖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强调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素养的启蒙与培养尤为关键,将为其后续的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科学体系、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成果"五科"角度,提出几点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力求推动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落实科学素养培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模式与策略亟待优化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其中,大单元教学以其系统性强、关联度高、情境化教学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如何在科学素养视角下,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使其既能体现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整合知识内容,构建科学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并提炼各知识点间的本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学单元,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科学原理,实现从碎片化知识到系统化科学体系的认知飞跃。
以小学科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制作小船"为例,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首先应对涉及"船"的各方面知识进行深度整合。教师可以从船的基本形态、功能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浮力开始,延伸至船体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所对应的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较宽广的知识框架内,理解和掌握关于"船"的完整科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从单一知识点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科学体系,通过对船的全面剖析,使学生能够洞察事物内部的科学规律,形成对科学世界的整体认知图景。如此,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更能帮助他们在科学的大视野中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科学兴趣
情境教学法基于陶行知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小学科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个植物角,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并配置必要的生长记录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然后,围绕"植物是如何生活的?"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比如种子萌发、茎叶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同时,设计一系列情境问题,如"为什么有些植物喜欢阳光,而有些却能在阴暗处生长?""水分和光照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等,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寻找答案,通过亲手照料植物,感受生命的奇迹,进而激发他们对植物科学及生物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介入指导,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内部结构和生理过程,帮助学生将直观感受与深层理论相结合,深化对植物生活的理解。如此,情境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亲身经历和积极思考中提升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三、融入生活实例,倡导科学态度
教师应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科学知识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崇尚科学的态度。具体而言,教师要敏锐捕捉生活中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
以小学科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为例,在"多种多样的食物"章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一周的食物清单,讨论各种食物的来源、类型以及营养价值,引导学生理解饮食多样性的科学依据,养成均衡饮食的观念。在"食物的营养"部分,教师可引用运动员为何需要补充蛋白质、夜盲症与维生素 A 的关系等,让学生明白每种营养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摄取各类必需营养。在讲解"食物的消化"时,教师可通过模拟胃部消化过程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在人体内的变化,并结合生活实例,如饭后不宜剧烈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运作机制,培养爱护身体、科学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饮食与健康"章节,教师可以分析现实生活中因饮食不当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肥胖、营养不良等,让学生明白科学饮食对健康的深远影响,促使他们形成关注饮食健康、践行科学生活方式的积极态度。
四、引导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富于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结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非单纯追求标准答案,并提供实验器材、模型、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的探究工具,搭建安全的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开展自主探究。教师也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但不过度干预,允许并鼓励学生犯错,通过错误反思和修正来完善其科学思维。
在"电路出了什么故障"部分,教师可以预先设定一些常见的电路故障情境,比如短路、断路等,让各小组模拟排查电路故障。通过使用万用表等工具检测电路,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基于已有的电路知识,推测可能的故障原因,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假设,从而培养其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
在"电与我们"这一综合性较强的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用电状况的实地调查,并要求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就如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撰写报告并进行汇报。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思考电力资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五、实施多元评价,反馈科学成果
教师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转而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水平、科学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对此,教师首先应设计多元化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理解、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科学态度等方面,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全貌。其次,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口头答辩、同伴互评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捕捉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进步。再次,教师应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思考、探索、改进和创新,重视学生从无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成长历程。最后,教师要及时反馈与指导,对学生的科学成果给予及时、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