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新奥法隧道施工的技术研究
徐方雨
中铁广州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800
摘要:新奥法(NATM)作为一种基于围岩自承能力的隧道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贵阳金溪大道青龙山隧道工程实例(全长549m,双洞6车道,最大净距64m,穿越白云岩地层IV-V级围岩占比75%),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新奥法的施工原理、关键技术及监测手段。监测数据表明,采用新奥法后地表沉降控制在12mm以内,支护应力峰值降低18%,施工成本较传统工法节约23%。研究揭示了新奥法在软岩、高水位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机理,并提出基于BIM的动态反馈优化模型。研究结果为市政隧道工程提供了技术经济性更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奥法;隧道工程;市政道路;BIM模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截至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亿辆,城市道路拥堵指数平均上升至1.82(数据来源:《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市政道路隧道作为缓解交通压力的核心手段,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12%。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三大矛盾:
地质条件复杂化(如长三角地区软土占比超70%);
环境敏感度高(邻近建筑沉降限值普遍≤20mm);
工期压缩压力(市政项目平均工期较同类工程缩短30%)。
新奥法通过“围岩-支护协同承载”机制,在上述矛盾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深圳某隧道工程采用新奥法后,工期缩短25%,支护成本降低280万元(案例来源:《隧道建设》2022年第6期)。
1.2.研究意义
新奥法的优化应用对市政工程具有双重价值:
技术层面:通过动态调控实现变形量≤0.1%D(D为隧道直径)的精细控制;
经济层面:统计显示,新奥法在Ⅳ级围岩中每延米成本较盾构法低1.2万-1.8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1年成本分析报告)。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进展:
日本北陆新干线隧道采用新奥法+3D激光扫描技术,将施工误差控制在±3cm内(案例来源:ITA 2020技术白皮书);
奥地利Semmering基线隧道通过光纤传感系统实现围岩应变实时监测,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
国内实践:
广州地铁18号线隧道工程中,新奥法结合注浆加固技术,成功穿越富水砂层,涌水量从120m³/d降至5m³/d;
北京CBD核心区隧道采用BIM+新奥法集成管理,工期缩短18%(数据来源:《岩土工程学报》2023年专题研究)。
2.新奥法施工原理及特点
2.1.新奥法核心理论
新奥法的核心理论基于三大原则:围岩自承、及时支护、动态监测。它强调“围岩-支护”共同作用机制,认为围岩是隧道结构的主要承载单元,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从而减少支护结构的受力,降低工程造价。
2.2.与传统工法的对比
与传统矿山法相比,新奥法采用柔性支护,能够及时适应围岩的变形,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在成本控制方面,新奥法由于充分利用了围岩的自承能力,减少了支护材料的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与盾构法相比,新奥法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隧道断面形状,且施工设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2.3.市政道路隧道的特殊要求
市政道路隧道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环境复杂,对地表沉降控制、邻近建筑物保护和工期紧迫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新奥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措施,确保地表沉降在允许范围内,保护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3.新奥法在市政道路隧道中的关键技术
3.1.施工流程
在开挖方法选择上,需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围岩条件较好的地段,可采用全断面法,一次性开挖成型,施工效率高;对于围岩稳定性较差的地段,可采用台阶法、CD 法等,将隧道断面分成多个部分,逐步开挖,确保施工安全。初期支护工艺中,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协同作用,共同承担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能够及时封闭围岩表面,防止围岩风化和松动;锚杆则将围岩与稳定的岩体连接在一起,增强围岩的自承能力;钢拱架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力,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3.2 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超前地质预报是新奥法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 TSP、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提前了解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为施工决策提供依据。监控量测系统是新奥法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收敛计、应力传感器、地表沉降监测等设备,实时监测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3.3 信息化施工管理
基于监测数据的动态反馈调整是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特点。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开挖步距,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BIM 技术在新奥法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隧道施工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和管理,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4.工程实例分析
4.1.项目概况
金溪大道道路工程青龙山隧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60km/小时。为双洞6车道城市主干路隧道。隧道起止里程K2+580~K3+129,隧道长度549m。隧道纵断面设计为单向坡,纵坡坡度为 1.50%。隧道左线为直线、右线为曲线,最大净距为64米。共设人行横通道一处。隧道K2+800-K2+985段内存在地下水发育可能,主要为熔岩裂隙水。最高水位在1112.84位置。
根据地勘勘察,隧道存在潜伏性溶洞可能,隧道进口端岩石为强风化,存在卸荷裂缝,洞口偏压严重,隧道出口端存在右线偏压。
4.2.施工难点
金溪大道青龙山隧道(全长549m,双洞6车道,最大净距64m)是贵阳市“三环、六横、四纵”路网的关键节点,穿越白云岩地层(IV-V级围岩占比75%),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复杂地质条件:岩溶裂隙水发育(最大涌水量3211m³/d)、洞口偏压(进口端既有边坡高25—36m)、潜伏性溶洞风险;
(2)环境敏感:邻近十里河滩湿地公园(环保等级Ⅰ类),爆破振动需满足周边精密军工设施要求(振速≤2cm/s);
(3)工期压力:合同工期仅7.5个月(2021年6月—2022年1月)。
本项目通过新奥法的动态优化应用,成功将地表沉降控制在12mm以内,较传统工法节约成本23.6%(表1)。
5.新奥法施工适应性优化
5.1.围岩-支护协同机制
基于青龙山白云岩的RQD值(45%~60%),采用修正的围岩压力公式:
(式中:γ=25kN/m³,H=埋深,λ=侧压力系数=0.35,c=1.2MPa,φ=38°)
通过超前管棚(Φ127×6mm,环距40cm)与双层钢筋网(Φ8@15cm)的联合支护,围岩塑性区半径缩减至1.8m(初始预测2.5m)。
5.2.工法适配性分析
针对不同围岩段采用差异化工法:
V级加强段:双侧壁导坑法(导坑面积≤35%断面),预留核心土(面积比≥40%);
V级常规段:三台阶法(台阶高度2.5m,循环进尺1.0m);
Ⅳ级围岩:上下台阶法(台阶长度15m,仰拱封闭时间≤24h)。
6.关键技术深化与创新
6.1.动态调控体系
超前地质预报:
TSP203+地质雷达探测,精准识别溶洞(误差≤0.5m);
每循环钻孔验证(孔深10m,间距3m),预警准确率92%。
智能监测网络:
布设振弦式传感器(精度0.01%FS)与激光断面仪,数据实时上传BIM平台;
关键指标预警阈值:拱顶沉降>15mm、锚杆轴力>85kN。
6.2.特殊地质处理技术
岩溶水控制:
径向注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1.0-1.5MPa);
环向盲管(Φ100HDPE,间距5m)+中心排水沟(0.5%纵坡)。
洞口偏压治理:
预应力锚索(Φ25,L=15m,张拉力200kN)+抗滑桩(C30砼,1.5m×2m)。
7.BIM技术集成应用
构建“地质-结构-监测”三维模型,实现:
施工模拟:优化开挖顺序(误差<3cm);
资源管控:材料损耗率从8.5%降至4.2%;
应急推演:模拟塌方场景,制定30分钟快速响应机制。
8.工程实践与成效
8.1.施工进度分析
通过新奥法动态调整,关键节点工期压缩显著(表2):
8.2.质量控制成果
支护结构:喷射混凝土厚度合格率98.7%,钢架安装垂直度误差≤1°;
环保指标:洞内PM10浓度≤50μg/m³,污水排放COD≤50mg/L。
8.3.经济效益
总成本节约1246万元,主要来自:
喷射混凝土损耗降低(节约218万元);
动态调整减少超挖(节约573万元);
工期缩短间接成本(节约455万元)。
9.结论与展望
9.1.结论
新奥法在岩溶区市政隧道的综合成本优势率达23.6%,地表沉降控制精度提升40%;
BIM+动态监测技术使施工风险发生率降低65%。
9.2.技术前瞻
数字孪生深化:集成围岩流变模型,预测支护结构10年期性能退化;
绿色施工升级:推广纳米改性湿喷混凝土(回弹率<12%),碳排放降低18%。
参考文献
[1]中铁广州工程局。金溪大道青龙山隧道专项施工方案[R]。贵阳:2021。
[2]张顶立.复杂地质隧道动态施工控制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3,42(S1):312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