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DCA循环为基础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的实证分析
宋鹏举
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 身份证号:371002198111074517
摘要:针对法学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的问题,引入 PDCA 循环理论,构建课程化管理体系,涵盖目标量化、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解决现有研究对课程设计标准化和动态管理机制的不足,为提升法学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PDCA 循环;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
引言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关键路径,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优势显著,但当前法学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实践课程形式化严重,难以达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现有研究虽重视实践教学,但在课程设计标准化和动态管理机制方面研究不足。本文引入 PDCA 循环理论构建管理体系,并实证分析其有效性,为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当前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的问题
目前,许多法学院校开设案例教学课程,如模拟法庭、案例研讨课。案例选取结合司法实例与热点法律问题,教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试图培养学生法律思维与实践能力,但整体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具体来说还存在:(一)课程目标模糊。多数法学案例教学课程缺乏明确量化目标,师生对课程期望的能力提升和知识掌握程度不清晰,教学缺乏方向。(二)过程监督缺失。案例教学中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对学生参与度、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等未及时跟踪评估,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散)效果评价单一。现有评价以考试成绩或简单课堂表现为主,无法全面准确评估学生案例分析、法律论证、团队协作等实践能力提升情况。
二、PDCA 循环理论及引入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的优势
(一)PDCA 循环,即戴明环,由休哈特提出,戴明推广。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包含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计划阶段需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执行阶段按计划开展行动;检查阶段对比实际与计划结果,找出偏差;处理阶段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标准化,吸取失败教训,未解决问题进入下一轮循环。这种持续改进模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质量管理。
(二)将 PDCA 循环理论引入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具有显著优势。在计划阶段,能解决当前法学案例教学课程目标模糊的问题,通过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将课程目标量化,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方向。执行阶段的多样化行动方案,促使教师丰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检查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估机制,能够全方位、实时地监督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如学生在某些知识点理解上的偏差、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当等,弥补现有案例教学过程监督缺失的不足。处理阶段根据检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对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进行推广强化、改进,循环持续优化。这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效果评价方式,能够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闭环,全面准确地促进学生在案例分析、法律论证、团队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 PDCA 循环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体系构建
(一)计划(Plan)阶段。明确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案例,制定详细教学进度。明确各阶段教学内容、方法及学生任务,保障教学有序进行。如模拟法庭教学分为案例分析、角色分配、庭前准备、庭审模拟等阶段,各阶段设时间节点与教学要求。
(二)执行(Do)阶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师按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研讨课中,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积极性。如合同纠纷案例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律师、法官等角色分析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比赛、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用于实际。
(三)检查(Check)阶段。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等全面监督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观察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评价小组作业的协作与问题分析能力。阶段性评估:教学中设置中期考核等阶段性评估环节,通过模拟法庭实战、案例分析考试等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查找教学不足。
(四) 处理(Act)阶段。总结经验与改进:根据检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强化教学效果好的方法和活动,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方法。如发现学生法律文书写作问题,后续增加专项训练。
五、实证分析
(一)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某法学院两个平行班级,实验组采用基于 PDCA 循环的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确保两班入学成绩、师资配备无显著差异。
2、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考试成绩分析对比两组学生课程前后法律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课堂观察由培训后的观察员依据量表记录,考试成绩分析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
3、研究工具:设计《法律实践能力调查问卷》,从案例分析、法律论证、团队协作、法律文书写作、口头表达五个维度评估,各维度设5-8个问题;
4、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课堂参与度等;将考试成绩划分为优秀(90 - 100 分)、良好(80-89分)、中等(60 - 79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前后对两组发放问卷 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6 份,有效回收率 96.67%。课程前两组各维度自评得分无差异(P > 0.05)。课程后,实验组案例分析能力从 3.2 分升至 4.0分,对照组从 3.1分升至3.4分;法律论证能力实验组从 3.0 分升至 3.8分,对照组从2.9分升至3.2分;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组从3.1分升至3.9分,对照组从3.0分升至3.3分;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实验组从2.8分升至3.6分,对照组从2.7分升至3.0分;口头表达能力实验组从3.0 分升至 3.7 分,对照组从2.9 分升至3.2分。统计检验显示,实验组各维度得分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课堂观察结果:观察员对两组进行 20 次课堂观察。实验组课堂平均参与度 85%,平均发言 15次/节课,发言质量高的占比 60%;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比例 90%,提出创新观点小组占比35%。对照组课堂平均参与度60%,平均发言8次/节课,发言质量高的占比35%;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比例70%,提出创新观点小组占比15%。实验组各项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3、考试成绩分析:期末考试,实验组平均成绩 85分,优秀率35%,良好率40%,中等率20%,及格率5%;对照组平均成绩78分,优秀率15%,良好率35%,中等率35%,及格率10%,不及格率5%。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各次考试平均分、优秀率和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三)结果讨论
实证表明,基于 PDCA 循环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从数据对比看,实验组在学生自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上均优势明显,证明该模式有效可行。
本文引入 PDCA 循环理论构建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化管理体系,实证验证其有效性。该体系解决了课程目标模糊、过程监督缺失、效果评价单一等问题,为提升法学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6): 33-44.
[2] 马志强,朱永跃,段妮妮. PDCA 循环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10): 72-74.
[3] 何志鹏,孙璐。论法学案例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与方法选择 [J]. 中国大学教学,2010 (3): 64-67.
宋鹏举,男,汉族,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宪政,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