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清视频编码标准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李健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从传统标清向超高清(UHD)和 4K/8K 技术的全面升级,这对视频编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清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经历了从 MPEG-2 到 H.264/AVC,再到 H.265/HEVC 的演进过程,压缩效率显著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计算复杂性的难度增加,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编码标准的选用不仅关系到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还直接影响终端用户的观看体验,随着 5G 网络的普及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高效编码技术成为降低带宽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不同编码标准在硬件支持、专利授权及实时处理能力上的差异,使得其在实际部署中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高清视频编码标准的特性及其适用场景,对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1. 采用 H.265/HEVC 编码标准实现4K 超高清节目高效压缩传输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采用H.265/HEVC 编码标准实现 4K 超高清节目的高效压缩传输,需综合考虑编码优化、码率控制及硬件加速等技术手段,基于 HEVC 的帧间预测和帧内预测机制,利用编码单元(CU)的递归划分结构,结合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技术,可显著降低冗余信息,提升压缩效率。在码率控制方面,采用基于率失真优化的比特分配策略,调整量化参数 QP 和拉格朗日乘数 λ,在保证主观画质的前提下优化码流输出,4K 视频转码技术成为了视频处理领域的重要环节。然而,4K视频转码在处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如编码效率低、资源消耗大、视频质量下降等,可借助 GPU 并行计算或专用 ASIC 编码芯片实现实时编码,确保低延迟传输,在传输环节,结合自适应码率调整技术,根据网络带宽动态调整 GOP 结构和关键帧间隔,避免因网络波动导致的卡顿或画质劣化,采用熵编码中的 CABAC 算法进一步提升压缩比,并通过去块滤波和SAO 滤波优化重建图像质量,减少压缩伪影。

2. 应用AVS3 编码标准提升 8K 超高清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效率

AVS3 采用了基于四叉树加二叉树的灵活块划分结构,通过动态调整编码块CB 的尺寸范围从128x128 至4x4,并结合多类型树划分模式,实现对复杂纹理区域的高效编码,在帧间预测方面,AVS3 引入了自适应运动矢量精度AMVR 技术,支持1/4 像素至4 像素精度的动态切换,同时结合仿射运动补偿预测,大幅提升运动场景的预测准确性,帧内预测则采用 67 种角度模式及宽角度预测,结合 PDPC 滤波技术优化边缘重建质量 [1]。为降低码率,在变换环节采用自适应多核变换 AMT,在DCT-II、DST-VII 等变换核中智能选择最优方案,并通过低频不可分变换 LFNST 进一步压缩残差数据,熵编码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 CABAC,结合高级语法元素分层结构优化码流组织,在码率控制方面,通过基于视觉感知的率失真优化策略,动态调整 Lambda参数和量化步长 QP,平衡码率分配与主观质量,硬件实现上,采用支持 AVS3 的专用编码芯片,通过并行流水线架构处理 8K 分辨率的高吞吐量需求,并启用帧级并行处理技术降低编码延迟。

3. 部署VP9 编码技术优化网络视频平台的HDR 内容分发

部署 VP9 编码技术优化网络视频平台的 HDR 内容分发需要从编码参数配置、动态码率适配和色彩空间映射等多维度进行技术整合,采用VP9 的 Profile 2 配置以支持 10 位色深和广色域,确保 HDR 内容的色彩精度和动态范围得到保留,同时启用帧内刷新和并行编码以降低延迟并提升编码效率,在量化参数设置上,建议将 AQ 模式调整为基于心理视觉模型的非线性量化,结合动态码率控制算法如恒定质量模式,在保证视觉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带宽占用。针对 HDR 元数据处理,需严格遵循

ST 2084 电光转换函数和HLG 混合对数伽马标准,通过色彩空间转换模块将 PQ 曲线映射到 VP9 的 YUV 色彩矩阵中,在解码端部署基于硬件加速的 VP9 解码器时,需同步启用色调映射处理器,确保在不同显示设备上准确还原 HDR 效果,内容分发网络层面应集成多层编码流和动态自适应流传输技术,根据终端设备能力自动选择最优的 HDR 渲染路径。

4. 利用H.264/AVC 编码标准保障标清频道的稳定卫星传输

利用 H.264/AVC 编码标准保障高、标清频道的稳定卫星传输需要从编码参数优化、抗误码策略和传输效率提升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配置,在量化控制方面,启用自适应量化矩阵并配合 CABAC 熵编码,通过调整宏块级的 QP 值来优化码率分配,优先保留高频细节以维持标清内容的清晰度,针对卫星传输的高误码环境,需部署 FEC 前向纠错编码与交织技术,结合 Slice 结构化分片策略,将每帧划分为多个独立解码单元以限制误码扩散范围 [2]。在码流封装阶段,采用 TS 流传输格式并插入足够的 PCR 时钟参考信息,确保接收端同步稳定,为适应卫星链路的带宽波动,建议启用 VBV 缓冲校验机制,设置合理的初始缓冲延迟以避免缓冲区上溢或下溢,在解码端配置去块效应滤波器以修复可能因传输损伤导致的块效应,同时启用错误隐藏技术,利用时域和空域相关性进行受损宏块的智能修复。

5. 实施AV1 开源编码标准降低4K 点播业务带宽成本

为降低 4K 点播业务的带宽成本,可引入 AV1 开源编码标准,该标准采用先进的压缩算法和高效的帧间预测技术,显著提升视频压缩效率,搭建基于 libaom 编码器的转码集群,调整关键参数如恒定质量模式的 cq-level 设置为 32 以平衡画质与码率,同时启用帧并行编码技术提升转码速度,在预处理阶段,采用动态优化工具对源视频进行场景切换检测,自适应调整 GOP 结构,将关键帧间隔设置为动态范围,确保复杂场景下的编码质量。在码控层面,结合内容自适应编码技术,针对高动态范围或高纹理场景动态提升量化精度,而对静态场景则降低码率分配,部署时需集成多层缓存架构,边缘节点采用 HEVC 到 AV1 的实时转码链路,配合 CDN 的智能调度策略,根据终端设备能力动态分发AV1 或兼容的 VP9 编码流。

结语:

高清视频编码标准作为广播电视工程的核心技术,其发展与应用直接推动了行业画质与传输效率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主流编码标准的技术分析,揭示了高效编码技术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的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与编码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 6G 网络的逐步部署,视频编码标准将朝着更高压缩率、更低延迟的方向发展,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高清视频编码标准的优化与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视听需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超 . 高清视频编码标准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4, 21 (23): 16-18.

[2] 李凡 . 高清视频编码标准及其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 , 2024, (06): 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