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城市适配性研究

作者

王婷婷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前言:

在国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思路,其中“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核心要义正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的深度融合。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区,2024 年高技能人才占比仅 25.6% ,技术工人供求比例达1:2 的严重失衡状态,与发达国家 30%-40% 的水平差距显著。辽广院作为沈阳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通过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与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典型案例。本研究聚焦其改革路径,探索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深层适配逻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样本。

一、沈阳区域发展与职教适配性挑战

(一)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沈阳市“十四五”规划确立了数字文创、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但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显著错位。广告产业作为文化创意领域的核心组成,面临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的双重变革,但现职业院校广告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人工智能广告、元宇宙营销等新兴方向课程覆盖率不足。这种错配直接导致核心岗位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据沈阳市职业教育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沈阳现重点建设产业中的数字文创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核心岗位缺口极大。例如:全链路营销策划师职教培养匹配度仅 42.1% ,工业产品视觉设计师匹配度 35.7% ,跨境电商运营经理匹配度不足 30% 。由此可见,沈阳重点产业人才与职教匹配度亟需调整,职教院校技能更新迫在眉睫,对此,辽广院在人才培养建设中,有效的针对相关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跨平台策划能力;智能设备交互设计能力;国际营销、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二)产教融合机制的系统性障碍

沈阳市职业教育面临三重融合壁垒:一是资源分配失衡,技工院校生均实训设备值仅为高职院校的 1/3,民办职教机构难以获得城市教育附加费支持;二是师资流动阻滞,企业能工巧匠进入课堂现仍停留在讲座阶段,“双师型”教师占比仅 36% ,远低于国家 60% 的合格标准;三是校企合作浅层化,仅 28% 的校企合作项目涉及实质性技术共享,多数停留于见习基地层面。这种浅层合作导致学生实习与教学脱节,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形成“校热企冷”的困局。辽广院近年来重点解决的就是学生社会实践脱离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衔接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辽广院的创新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化与实战化重构

辽广院响应国家高职扩招政策,构建 “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培养框架,实施三大创新:一是建立生源分类管理机制,将生源划分为 A类(高中毕业生)、B 类(退役军人)、C 类(在职人员),对 B/C 类学生实施弹性学制(3-6 年),采用“集中授课+ 线上学习 + 送教入企”混合模式,退役军人可免修军事类课程;二是推行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在第 3-4 学期进入校内“主观意向工作室”,通过真实项目承接实现做中学,服务京东、造化大集、赵菽大米、于洪文旅等企事业单位项目128 项;三是创新订单式培养,与芒果集团共建“芒果班”,开设企业文化、房地产销售等定制课程,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二)课程体系优化:“平台 + 模块”融合设计

基于广告产业全链条能力需求,学院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模块化课程集群:一是打造平台交叉支撑体系,通识课程平台嵌入“东北老工业品牌史”特色模块,专业基础平台强化数字工具应用,岗位技能市场需求;二是实施“软硬兼修”模块设计,在课程模块中,除常规设计技能模块外,增设职业素养模块(企业文化、职场心理韧性)和创新创业模块(小微工作室运营),学生需完成至少 2 个模块的跨领域选修;三是推进 “四流融合”课程再造,以业务流为根基(广告项目全流程)、数据流为纽带(用户行为分析)、财税流为主线(投放ROI 核算)、知识流为目标(方法论沉淀),重构核心课程。

(三)校企合作机制:从单向输送到生态共建

辽广职院通过空间、制度、技术三维联动,实现校企共生:一是空间融合创新,与沈阳市森林动物园、沈阳约克传媒公司、造化大集等企业联合建设实训中心,打造集“旅游、商业、科技、教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新模式;二是技术赋能,与蓬勃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锦州滨海电商产业基地共建实训基地,开发 “业务流- 数据流- 财税流- 知识流”四流融合教学平台,实现学生业绩数据与企业KPI 联动分析。

三、产教融合深化路径

(一)订单班+“校中厂”——把企业真实业务搬进学校

辽广院与六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分别成立“数字人才培训基地”“数字营销实训基地”“东北数字文旅产业研究中心”“数字建筑人才培训基地”“终身教育研究院”“东北数字乡村产业基地”。将订单班+ “校中厂”模式引入教学,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招生简章即用人简章,面试由企业 HR 与学校专业主任共同主持。校内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企业投入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双方共派技术骨干常驻。

学院与沈阳时尚经典婚纱摄影有限公司 2023 级“摄影数码订单班”已运行两届。企业把一条完整的商业影棚搬进校内——包含高端灯光、无人机航拍、云修图服务器,可同时容纳 60 名学生轮岗实训。2024 年,该基地承接 *520 城市告白”城市级整合营销项目,学生团队完成48 小时不间断拍摄,最终交付 12 组短视频和 3 套 KV,学生作品同步成为课程考核任务,实现了“上课即上岗、作品即商品”。

(二)实体化产业学院——“四链融合”共同体

辽广院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同建设产业学院,为辽广院学子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了新的机遇。2024 年 6月,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辽广院召开,进一步推进学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拓宽多维度育人途径,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积极面向文物考古、体育健康、旅游管理等工作实践需要,开展各类培训,多育有用之才,当好辽宁文体旅的“人才库”。

学院据市场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学生通过“项目周”直接进入企业真实岗位。2025 年 3 月,学院与造化大集、福德汇餐饮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网络营销产业学院”。首期“网络营销项目班”42 名同学,用 8 周时间在“东北大妈直营仓”完成直播脚本 86 份、短视频 210 条。企业设立“人才储备库”,已为 11 名学生发放荣誉证书,其中 2 名大三学生提前拿到入职 offer,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贯通。

(三)校城深度融合的生态创新

辽广职院的实践需向更广阔维度延伸:一是拓展 “科普惠城”“志愿暖城”功能,面向市民开展数字营销素养培训;二是发展 “智库助城”能力,牵头编制《沈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南》,为城市品牌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构建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机制,联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共建“数字文创产教联合体”,多谋创新之举,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辽宁形象,当好辽宁文体旅的“宣传员”。使院校从“人才输出方”升级为城市创新“动力源”。

通过“订单班 + 校中厂”把课堂做成生意,通过“实体化产业学院”把校企利益绑在一起,通过校城深度融合的生态创新,如:非遗技艺升级为文创产业链,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可盈利的产教融合“辽广模式”,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辽广院的实践验证了职业教育与城市适配的三重创新逻辑:通过弹性培养机制应对人才需求多样性,通过模块化课程破解知识更新滞后性,通过校企双向流动突破制度壁垒。其经验表明,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生态系统。为深化沈阳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统筹机制:将产教融合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建立由政府牵头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沈阳市产教融合专项基金”,优先支持数字文创、智能制造、创意策划、短视频运营、品牌管理等紧缺领域合作项目。

2. 深化“双向流动”改革: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流动岗”比例至 40% ,建立兼职教师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学院列入“盛京工匠”培育基地,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3. 构建资格框架体系:由属地政府宣传部牵头,学院、主流媒体、于洪区企业共同建立“沈阳城市品牌实验室”围绕城市形象、节庆活动、文旅IP开展年度项目招标,成果优先用于“沈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宣传。建立技能成果与学历学分转换机制,破解职教“天花板”困境。

4. 设立“数字文旅场景券”:市财政每年以电子券形式向中小微文旅企业发放一定金额的基金,定向采购学院师生提供的短视频制作、直播代运营、H5 交互设计等服务,既扶持企业,又锻炼学生,同时提高学生留沈就业几率。

辽广院“广告创意 + 数字营销 + 文旅融合”的专业布局与沈阳“十四五”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及数字经济高地的目标高度契合,可将“产教生态共同体”建设纳入城市核心竞争力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创新引擎”,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沈阳范式”。

参考文献:

[1] 张立宾. 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

[2] 李斐 . 辽宁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2023-04

3. 陈敏,连苹 . 文化惠民视角下城市品牌活动的价值创造— —以深圳钢琴音乐节为例[J]. 艺术教育,2019.

[4] 徐玉蓉 , 祝良荣 .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16(02):55-59.

[5] 刘士洋 . 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J]. 今日财富 ( 中国知识产权 ),2020(08):29-30.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3 年7 月),女,汉,辽宁省沈阳市,教师/ 副教授,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