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敦煌舞身体语言中的“力”与“美”

作者

杜诗情 黎明东

西北民族大学

一、舞蹈中的“力”与“美”

(一)舞蹈中的“力”

拉班是现代舞的先驱,他的“力效平衡”理论为舞蹈中、“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拉班认为,舞蹈中的“力”不仅仅是肌肉力量的展现,更是身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体现。

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动作风格以柔美、飘逸、含蓄著称,同时蕴含着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力学特征。敦煌舞的“力”并非单一概念,而是刚、柔、韧、弹等多种力效的动态平衡,这与拉班“力效平衡”理论高度契合。

敦煌舞的“力”与拉班的“力效平衡”理论具有深层的契合性,二者共同诠释了身体动作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敦煌舞通过“圆、曲、拧、倾”的独特体态,展现出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力学特征,这与拉班提出的时间、空间、力量和流畅度四大力效要素形成了完美的对应关系。以飞天舞姿为例,其飘带缭绕、体态轻盈的动作特点,正体现了“持续、自由”的力效组合,传递出超脱世俗的空灵之美;而金刚力士顿挫有力的姿态,则展现出“突然、直接”的力效特征,彰显护法威严的精神内涵。这种刚柔相济的力效对比,在敦煌壁画中常常成对出现,构成视觉与能量的动态平衡。

(二)舞蹈中的“美感”

美在动态,吴晓邦认为无论是民间群众自发跳的还是职业舞蹈家跳的都具备“动的艺术”。美在心灵,《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美在虚幻,舞蹈之美犹如雾中之花,时隐时现,正如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它引领观众步入一个梦幻之境,激发无限遐想,任由思绪飞扬。美在距离,舞蹈审美的距离美,实际上是一种虚与实的关系,真与假的关系,是与非的关系,舞蹈美也因其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而形成各种美的认识。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乐生”的人生价值,因此,对美的钟爱表现在自然情愫的挥洒和艺术情感的表现,因而美神诞生在自然和艺术之中,却不像古希腊罗马那样漫游于人间。

在“丝路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敦煌舞中:表情的柔美多姿、手姿的丰富多样、肢体动作的独特艺术魅力等,它们与身姿的曲线共同形成了一种优美曲线,从局部统一协调到全身,以头、臂、手、胸、腰、胯、腿的自然弧线构成一条流畅的S 形,将全身所有的舞姿都统一成美的线条——S 形曲线。

二、敦煌舞中不同形象的“力”与“美”

(一)飞天伎乐:柔中寓刚的“力”与“美”

敦煌舞可以分成俗乐舞和天乐舞两种,我们常见的“飞天”“天宫伎乐”等等舞蹈形象都属于天乐舞,天乐舞的特点以安静祥和为主,体现菩萨的悲悯与慈悲,传递“真、善、美”的情感。敦煌舞有着典型独特的身体语言风格——s 形曲线,我们在民族民间舞中如傣族舞蹈、东南亚舞蹈如印度舞蹈等各类舞蹈中都可以看到 s 形的三道弯体态。但敦煌舞的 S 形曲线和上述提到的 S 形曲线不尽相同,这也正是敦煌舞所独有的形态风格特征。躯干的弯曲和肢体的弯曲共同形成了敦煌舞独特的“三道弯”。手臂的三道弯是指手肘、手腕和手指经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所形成的三道弯以及静态造型上所呈现的S 形体态。

舞蹈是一门视听觉的艺术,以人的肢体为载体传达敦煌壁画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舞蹈研究者们将敦煌壁画中典型的舞姿进行凝练并赋予动态的生命,将这一丰富文化“活跃”起来,将沉睡千年、百年沉寂的“S”形体态跃动起来,转化为流动的“S”形,尽显独特的艺术美学魅力。在敦煌舞 S 形曲线形成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便是肋、胯和腰部的曲线在韵律中的作用。每个动作手臂的曲线和方向和腰部运动路线都有所不同,那么最终形成的舞姿所塑造的形象和传达情感的表现力也会各不相同,如飞天形象“回身拨云势”舞姿为例(图1),右臂上举拉长折腕,左臂匀速向旁推开到七方向,右臂上拉带动腰、背、胯最大限度的延伸,中段则在横拧和螺旋上升中延续,此舞姿风格独特,线条流畅而舒展,棱角清晰,造型感强烈,上半身展现出一种豁达之美。

“回身拨云势”舞姿(图1)

(二)金刚力士:刚中见柔的“力”与“美”

敦煌壁画中的金刚形象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中的金刚神,因此得名为金刚。金刚形象在古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随着“丝路文化”由西域传入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之中,其形象的作用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至唐代之后的壁画以及造像中,金刚多以护法神的角色侍于菩萨、天王两侧。

在敦煌舞中,演员在塑造形象时不仅可以通过外在的服道化、内在的威慑力及动态动作的力量感,也可以通过演员手势、眼神、动作等等来展现敦煌壁画中充满威慑力的金刚形象(图 2)。金刚形象作为护法神是抓小鬼、力量的代表,一般体形比较健壮,动作力度大,脚底稳健,姿态挺拔,或神情凶悍,或面容威严,或严肃凝重。

金刚形象舞姿(图2)

三、敦煌舞身体语言的思考

“力”是赋予敦煌舞活力的内在动力,它赋予舞蹈生命力以及动感,令其洋溢活力与激情,以拉班“力效平衡”理论的角度去审视,敦煌舞借助对重力、时间、空间和流畅度这四个要素的巧妙运用,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力”的形态,“美”作为敦煌舞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它给予舞蹈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激起观众心灵的波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敦煌舞的“美”囊括了多个层面,有形式美、情感的美以及意境美,从形式美这个角度去审视,敦煌舞别具一格的“S 曲线”“三道弯”等姿态,且有丰富各异的手姿及眼神的表达,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造型之美,“力”跟“美”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发展。“力”向“美”提供了支撑及动力,让“美”更显生动、有力;“美”为“力”添加了情感与内涵,让“力”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处于敦煌舞的表演期间,舞者得精准把控“力”,细腻展现“美”,让二者完美地熔合在一起,才能上演一场扣人心弦的舞蹈演出。

处于当代文化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敦煌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瑰宝,正遇上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怎样在传承其别具一格的“力”与“美”的基础上,实现跟现代元素的融合及创变,成为敦煌舞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课题,好些创作者积极求索,采用独特的视角与方式,给敦煌舞添加了新的活力,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闪耀的光彩。

在舞蹈动作创新这个范畴,现代创作者在留存敦煌舞传统“ S 曲线”“三道弯”等标志性动作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了现代舞的某些动作元素,像身体的拉伸、聚拢、弯曲等,使舞蹈动作的变化与张力更充沛,在一些新编排出来的敦煌舞作品内,舞者的动作不再囿于传统的柔美与优雅,而是添加了更多的力量感与节奏韵味。舞者会借助快速的腾跳、旋绕和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体现出敦煌舞的灵动与朝气,同时也没有失去那独特的韵味,这种动作创新不仅满足了现代观众对舞蹈视觉冲击力的追求,更充分展现了敦煌舞的“力”,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结语

敦煌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借助其别具一格的身体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舞蹈艺术范畴内占据着关键地位,借助对敦煌舞身体语言中“力”与“美”的认真剖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敦煌舞不仅在动作的力学特征这方面展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独特风格,更在艺术展现上实现了形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的完美统一。敦煌舞的“力”跟“美”相辅相成,携手赋予敦煌舞以永恒的艺术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处于当今文化多元融汇的背景当中,敦煌舞的传承与创新尤为关键,利用在舞蹈动作、音乐融合等方面实施创新尝试,敦煌舞不仅保留了那传统的韵味,还灌入了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夺目的亮色,伴随更多创作者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未来舞蹈舞台上,敦煌舞将依旧绽放耀眼光彩,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奉上独特的中国智慧和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 史敏 , 孙香怡 , 秦堃洲 . 敦煌舞身体重心的训练性与风格性探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 李鑫国. 浅析敦煌舞中的金刚形象[J]. 尚舞

[3] 文姝婧 . 从敦煌壁画静态形象到敦煌舞蹈的风格性研究——飞天伎乐的动、静之美[J]. 喜剧世界

[4] 夏莹莹 . 从“力效平衡”到“力效思维”——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审美构建刍议[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