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馨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73061 部队幼儿园 221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社会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美育在培养儿童审美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非遗手工艺引入幼儿园美育课程,不仅有助于丰富美育内容和提升教育质量,更是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传统非遗项目如扎染、剪纸、皮影等工艺,集美学、技艺与故事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功能。如何将这些非遗手工艺活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实现非遗文化的世代相传,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活态传承为研究核心,从理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创新与实践成效等多维度,探讨其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非遗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美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定位
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不仅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必要保障。美育则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情感体验、审美发展和人格完善的综合成长。非遗手工艺与幼儿园美育相结合,既顺应了现代美育的“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理念,又符合儿童认知发展和兴趣激发的规律。首先,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非遗手工艺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其次,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分析,非遗项目如扎染的色彩构成、剪纸的造型艺术、皮影的光影变化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美学体验和动手操作机会,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二、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活态传承中的现存困境分析
尽管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领域的价值日益受到肯定,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是主要障碍。许多幼儿园对非遗手工艺的理解和应用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和专业的教师队伍,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非遗美育体系。其次,部分非遗手工艺本身工艺复杂、材料特殊,安全性和适宜性不足,难以直接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够,存在程式化、浅层化的问题,未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潜能。第四,家园共育和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非遗传承多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家庭、社区的协同参与与支持,影响非遗美育活动的持久性和影响力。
三、非遗手工艺活态传承在幼儿园美育中的创新路径探索
实现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的活态传承,需注重“活化”理念,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围绕幼儿兴趣、发展阶段和认知特点,选取如扎染、剪纸、皮影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设计体验性、趣味性强的活动环节。可以从生活入手,结合节日习俗、童话故事等,将非遗元素自然融入美术、音乐、表演等多领域课程,实现多学科融合与情境教学。其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以“引导—体验—创作—分享”为主线,采用探究式、合作式、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工艺的魅力。例如,通过分组合作,幼儿可以共同完成剪纸作品或体验皮影制作与表演,激发团队意识和创造力。再次,要合理简化与改良非遗工艺流程,优化材料选择,确保安全性和适宜性,让幼儿能够自主操作、自由表达。
四、以扎染、剪纸、皮影为例的非遗手工艺美育实践策略
扎染、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因其造型独特、技艺丰富且可操作性强,极具幼儿美育推广价值。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可将扎染引入色彩美育和生活美学课程,通过自然材料的探索、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在活动组织中,教师可结合染料的制作、布料的折叠和扎捆技巧,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扎染实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色彩变幻和作品创作的乐趣。剪纸作为线条艺术和空间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既能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与手眼协调,也能提升其对对称、结构、层次的美学理解。教师应引导幼儿从折纸、剪窗花等简单操作入手,逐步学习复杂造型与创意剪纸,结合节日文化和民俗主题,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文化深度。皮影则可与故事表演、戏剧教育相结合,借助光影变化和角色塑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五、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活态传承中的保障机制与发展展望
为确保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中实现高质量的活态传承,需建立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推动非遗美育课程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明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评价导向。其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非遗工艺技能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第三,完善课程资源体系,建设非遗美育教材、教学用具和活动手册,开发数字化、网络化非遗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与内容。第四,建立家园共育与社会协同机制,鼓励家长、社区、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美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非遗活态传承的良好氛围。第五,健全评价激励体系,对在非遗美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和园所予以表彰,形成榜样引领和持续改进的正向动力。展望未来,非遗手工艺与幼儿园美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论
非遗手工艺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活态传承,是提升幼儿审美素养、文化认同与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创新路径、实践策略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系统阐述了扎染、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活化应用路径。研究表明,非遗手工艺的融入不仅拓展了美育课程资源,丰富了幼儿园教育内容,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空间。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强化家园社会协同,推动非遗美育走向纵深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活态传承路径,将为幼儿身心健康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娜 , 刘燕 . 非遗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 2022, (8): 57-63.
[2] 赵红 . 幼儿园美育活动中非遗手工艺活态传承机制分析 [J].当代学前教育 , 2023, (5): 48-53.
[3] 郭敏, 王莉. 扎染、剪纸、皮影等非遗工艺在幼儿美育中的应用探究 [J]. 中国学前教育 , 2021, (10):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