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探究
贾凡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1
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等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切实有效的实现“三全育人”。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尤其是国家层面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政策支持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协同参与、学生活动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诸多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质、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以往对于高职学院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经验不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力争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足,尤其是当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这个“新课题”摆在眼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问题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时,主要的关注要点还是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升等方面。对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建设缺乏政策引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集中表现为各个专业之间注重凸显专业课色,忽视了思政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各专业课程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深入挖掘。
(三)教师业务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业务能力不足,也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领会不够深入,缺乏精心设计,普遍沿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直接讲解课程思政要点。这样的做法,往往造成教学方法单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提升相游离或者结合生硬无感染力的情况,无法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地。
同时,教师业务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目前,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相比,相对匮乏,缺乏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资源,包括思政教育案例、视频资料等教学素材。这些资源需要依靠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开发、调整、升级。根据目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建设
(一)制度建设方面
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究和改革,确保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稳步推进。
增强协同教育观念,打破专业壁垒、身份限制,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优势力量,通过思政课、专业课、学生活动等各种途径和方式,通过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学单位级思政教学单位的资源整合,集中协调,打破专业壁垒,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普惠性”课程思政实践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在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
同时,鼓励教师跨专业、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水平,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思政建设水平的高低、实践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对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改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专家或者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校验、学术研讨等活动,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及行业专家的指导,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点,提升实践教学意识,掌握实践教学方法与技巧。
建立教师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赴行业、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和案例素材,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提供生动鲜活的实践内容。
(三)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情景化”、“浸润式”地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同时,改变原有的传统评价方式,多维度、多层面的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建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收集、整理、编写、开发符合不同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发数字化课程思政资源,促进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数智化”快速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课程思政资源,如在线课程、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突破教学教学活动只能在校园进行的地域局限,带领学生走访企业、社区、兄弟院校,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发学生社团的巨大潜力,通过技能展演、技能实操、专业交流等方式,丰富课程思政实践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力、开发课程思政资源等实践路径,可以有效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高速健康发展,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松,邓淑华.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 高职教育参考,2021(2)
[2] 虞丽娟.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2017-7-20,(14).
[3] 冯刚 .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3/14).
[4] 靳诺 . 当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主力军 [N]. 中国教育报,2017-3-1,(2)
[5] 陈海娜,刘志文,刘大军。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J]. 高职教育参考,2021(2)
作者简介:贾凡(1980-),女,人,旅游学院酒店、茶艺与文化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秘书职业引论》、《秘书实务》、《商务礼仪》、《企业行政管理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文系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2025 年度课题“‘华服文化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2025-H-099)阶段性研究成果。